七月流火,大星墜地。
這昭示著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涼。
乾清宮昭仁殿中,朱由檢與閣臣們正在聽取戶部關於今年各地夏收情況的匯總報告,然後商議下半年的相關事務。
“啟奏聖上,據各地方呈報來看,得益於宗藩與士紳新政的全面落實與實施,今年夏季賦稅出現極為喜人之景象,其中尤以江浙兩省賦稅增長最為迅猛。
江蘇今歲夏糧賦稅除卻飄沒,共計得糧八百二十六萬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按市價折銀二百四十七萬九千一百一十三兩。
浙江行省今歲夏糧賦稅除卻飄沒,共計得糧六百四十五萬兩千三百一十八石,按市價折銀計一百九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五兩。
兩省合計繳納賦稅為四百四一萬四千八百零八兩!”
戶部尚書周志謙手捧一卷文書,大聲地將大家最為關心江浙兩省的賦稅數額報了出來,包括朱由檢在內的眾人臉上都是精彩紛呈,雖然不至於失態,但各人仍舊是吃驚不小。
大明稅賦最為鼎盛時期是在正統年間,最多時,一年曾徵收到了折銀一千五百萬兩的賦稅總額,這個數字比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後的一千萬兩歲收還要多,這兩個時代已經是朝臣們公認的賦稅巔峰了。
但沒想到,這兩項記錄馬上就要作古了。
四百萬兩銀子,這可僅僅是江浙兩省的賦稅,並且只是夏糧的額度。
如果一年下來,田地賦稅加上商稅,僅江浙兩地便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別忘了還有其他省份,更別忘了正在北地施行的免徵、減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陸續開始計徵後,新增的田畝一旦相繼繳納賦稅,那內帑和太倉的收入將會是一個令人不敢想象的數字,除非皇帝再出什麼么蛾子惠民政策,否則的話,這個天文數字的賦稅額度會始終保持下去,而且每年還會出現小幅度的增長。
因為開荒拓田的大計還在持續進行,農業穩定增長帶來的好處就是工商業的興旺和發達,那就意味著工商稅收也會得到相應地提升。
遙想數年前,正常賦稅加上剿餉、練餉,每歲不過是九百餘萬兩,竟然與今日江浙兩省一年正常賦稅總額相當,此情此景怎不令讓感慨萬千。
“啟奏聖上,此只是江浙兩省今夏之收,另外還有一大筆進項,來自於宗藩所出。
除卻已除藩之楚王系外,大明現存二十一位親王,今夏共計繳納賦稅為五百八十三萬兩千七百二十六石,按市價折銀為一百七十四萬九千八百一十七兩!”
周志謙報出這個數字後,殿內頓時有了輕微的騷動,相鄰的閣臣之間情不自禁地小聲討論起來。
宗藩向來是大明財政最為沉重的包袱,這些親王佔據著天下最為肥沃的土地,不僅不給朝廷繳納稅收,相反,皇帝每年還要拿出大量的錢糧供養這些蛀蟲。
但他們這種好日子今天終於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