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八年> 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 (2 / 2)

接下來便是議定戶部如何與四海商行盤賬交接的日期,具體細節自有分管戶部的侯恂去往戶部吩咐辦理。

既然是太倉猛然間多了大筆進項,那相應的支出就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現在農忙時節已至,興修水利一事自然要想放到一旁,朱由檢又將目標對準了早就在設想中的普及義務教育制度上來。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大明,那麼開啟民智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提高識字率,刊印大量書籍是民智開啟的必由之路。

只有讀書識字之人佔據大明人口的絕大部分之後,科學和文明才會有大力發展的基礎。

朱由檢的計劃自是照搬後世教育方面的一些優良措施,爭取將小學和中學開遍大明大部分條件具備的地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過程會複雜而漫長,朱由檢也不知道,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人讀書認字的盛景。

投資開辦學校倒不是什麼大問題,以太倉現有的實力,加上朱由檢會從內帑中出銀協辦,在人口較為集中的村鎮修建校舍、備好相關設施和器材,這個可以說一點難度沒有。

但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成為了制約普及義務教育的最大障礙。

絕大多數大明文人讀書的初衷,說穿了不過就是為了升官發財、豪宅美婦,能夠緊守讀書是為將來教化天下這個初心的少之又少。

九成文盲,一成讀書人的比例讓朱由檢頭疼不已。

除了那些老朽不堪、對科舉已是絕望的老生員,大明絕無可能找到哪怕是一個甘願終生以教書育人為主業的年輕書生。

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尋找各地在本村開設私塾的年老生員,然後在其所處村鎮開辦公立學堂,所有費用由官府負擔的同時,每月給其高額俸祿厚待之,使其在吳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安心教書育人。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免費公立學堂必須佔據大明教育事業的絕對主導地位,那些大戶人家的私塾可以並生,但不能給其任何話語權。

縣一級的教諭政治地位必須提高,不能成為雞肋般的存在,品級可以不高,但有關教育方面的事情,當地官府主官無權對其發號施令。

教諭要直屬,並且要設立單獨的公署,招募相關人手協助其理財及處理其他雜物,不與當地官府一同辦公,涉及教育的款項要由戶部直接撥付。

為鼓勵平民百姓主動將自家適齡學童送入學堂讀書,朱由檢制訂了專門的政策。

每個入學的孩童,在開蒙識字達到一千個之後,只要年滿十四周歲,即可憑當地教諭出具的證明,進入四海商行在當地開辦的商鋪工坊中就業,並取消學徒期,從業的當月即可領取商行規定的月薪。

這種策略也是為了讓讀書識字的孩童能夠得到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四海商行早在崇禎十年起,就按照朱由檢的指示,在各個地方的商鋪工坊中開辦了掃盲班,物件就是十四歲到二十二歲之間的年輕人。

而初級學堂具備條件的少年進入崗位後,會根據安排,學到算術以及與本行業相關的理論。

這些商鋪工坊的掌櫃和賬房其實都是識字的,他們教授的都是實用型知識,至於學到後有沒有人觸類旁通,那就看運氣了。

雖然詩、書、禮、樂、射、術是為君子六藝,但時代發展到今天,後三項早就名存實亡了。

指望那些老先生們教導孩子學習實用知識是不可能了,只能想辦法利用自己手中現有的力量一步步進行引導和推動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