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八年> 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 (2 / 2)

與歐羅巴這種粗糙淺陋的紙張相比,造紙術鼻祖的中國發展到現階段,造紙術已經相當硬核。

據朱由檢所知,現在大明的造紙原料,大多以青竹為主,經過浸漚槌洗兩次蒸煮舂搗漂白抄紙晾曬這數道工序製作完成。

而且在撈紙時要用竹簾,抄紙時要放紙藥,從而百分百保證紙張的質量。

別小看這些細節,正是這種細微之處的講究,才使得紙張更加平滑耐用。

也就是說,在歐羅巴人連製造草紙都費勁的時候,大明的紙張品種卻早已是琳琅滿目了。

既有精美超薄的宣紙,也有硬質的卡紙,更有可以製作成成軍用紙甲的特種紙,並且顏色也是五花八門,令人愛不釋手。

而在紙張的面積上,歐羅巴人更是拍馬都趕不上,大明十二尺以上的大幅紙張可以輕鬆製出,而同時代的歐羅巴人最大隻能造出五十六吋的爛草紙。

僅僅就造紙術上,大明遙遙領先與世界各國,這一切直到所謂的“糠乾盛世”時才被徹底終結。

隨著大量西方傳教士的湧入,藉著傳教的名義走遍中國各地,將中國的造紙術繪成圖畫後帶回歐洲,這才讓歐洲人結束了只能製作草紙的悲催歷史,從而造出了逃命夢寐以求的巨幅白紙,給十八世紀的歐羅巴文化帶來了強大助力。

由於現在世界各國並未掌握各種紙張的製造技術,所以大明憑藉著領先世界的造紙術,誕生了許多經典著作,並且遠銷東南亞以及現今的歐羅巴,從而將中華文明傳播向了全世界。

四海商行在造紙業最發達的江西行省廣信府鉛山縣石塘鎮收購了十家小型作坊,招募工人六百餘名,開辦了四海紙業,其所產的優質白紙全部用於銷往日本、朝鮮、交趾等國家和地區,等到四海紙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之後,所產白紙也將向西方傾銷。

現在的石塘鎮可是名聞遐邇之地,鎮上生產的連史紙為大明官方所廣泛使用,目前從事於造紙業的工人多達六萬多人,每年產出的各種紙張無法計數。

而發達的造紙業也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巨大繁榮,鎮上各種茶樓酒肆旅店遍佈,鎮上的當地人除了在造紙工坊勞作的以外,其餘的老弱婦孺紛紛擺起各種小攤,售賣各種吃食及其他商品,整個鎮子的繁華程度比縣城還要強出幾倍。

對於現在歐羅巴人造紙術如此拙劣一事,朱由檢倒是不奇怪,讓他最好奇的是,沒有趁手的手紙,這些後世自詡文明世界代言人的歐洲人拿什麼擦屁股?

看來除了出口品質白紙外,還要加大手紙的生產量和銷售量,拯救一下用土坷垃擦屁股的歐洲大鬍子們,順便也讓他們提前百餘年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早日擺脫一些愚昧落後的生活方式。

大明要做歐洲的救世主,聽話的有糖吃,有紙用,不聽話的有燧發火銃。

給他們打斷腿。

不過,歐羅巴人好像不只是缺少茶葉、陶瓷、絲綢、白紙、白糖,有一樣東西也是他們奇缺並急需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