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的話讓殿中群臣為之一愣,隨後眾人瞬間反應了過來,侯恂這是把襲官案給忘了。
皇帝早就想大力整治江南了,這次的襲殺朝廷官員的惡劣事件,正好給了皇帝一個最為正當的理由,這回不知道會有多少豪門大戶牽連其中,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了。
雖說前期皇帝下旨裁撤了南京小朝廷,並把諸多南京官員北遷入京,期間也向陸陸續續往江南安插了不少北地官員,但這些舉措並未傷及江南利益集團的根本。
兩百年來,不管是在職還是無數離職歸家的諸多官紳及其後人,仍舊牢牢把控著這片大明最為繁華富庶之地的巨大財富,並且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時袖手旁觀,在大明局勢徹底穩定下來後,皇帝這是要秋後算賬了。
對於皇帝的想法和做法,殿內群臣基本上都是抱著樂見其成的想法的。
現在包括一眾閣臣在內的朝堂重臣們,沒有一個是東林黨成員,他們在江南也沒有重大的個人利益,皇帝收拾江南集團的做法當然不會引發很大的反對聲。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心裡都非常清楚,襲殺朝官案肯定是在某些利益受損者主使下所為。
那些利慾薰心之人錯判了當前的形勢,以為現在的皇帝如同以往那些愛惜名聲,不想在青史中留下惡名的帝王一樣,對於他們的諸般手段最後都會採取忍讓的態度,對這件事的處置也和從前種種一樣,在爭吵中妥協下來。
但這回他們打錯算盤了。
今上幾年來的所作所為已經與太祖、太宗極為相似,行事果決,手段狠辣,大有順之昌逆之者亡的做派,那些利令智昏之輩恐怕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了。
“安民撫民之事便議到此處,接下來朕所說之事與官軍相關,諸卿但有建言儘可直言。”
由於還沒有收到錦衣衛相關事項的奏報,朱由檢現在也不知道這回具體能有多大的收穫,所以他只是從側面提了一下之後就把話題轉移了開來。
據朱由檢私下的猜測和估計,這回自己又要發一注大財了,他已經下令鞏凡物帶著四海商行的精幹力量趕赴松江府,準備接收最後的勝利果實,朱由檢也準備藉機開始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的計劃。
“有鑑於大明官軍精銳正在經略東北和西北之地,而此兩處方向俱是苦寒之地,那在加強武備之同時,著力改善官軍將士之後勤保障便成為重中之重。
首先,西北甘肅、寧夏等地官府,在糧食自給無憂後,要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兵部要在甘肅、寧夏、陝西北境,分別設定軍需處,專門收購官軍所需日常物資為要義,確保前方將士吃得飽、穿的暖,不使其忍飢受凍之下還要與敵交戰。”
在朱由檢的認知中,西北地區在後世也是中國的產棉區之一,只要當地官府出面,組織人力物力投入其中,那不用幾年,西北官軍所需要的軍用棉服被褥等物,大部分都可以在當地解決,這樣就省去了從數千裡之外的京城長途運輸所花費的鉅額錢糧。
之所以這次是設立軍需處對外採購,而不是朝廷直接開辦工坊,這也是朱由檢為了使當地的商戶能夠開設工坊、僱請本地民眾做工賺錢,以此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經濟活力的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