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軍左前方五里的地方,五千明軍早就列好陣型嚴陣以待。
就在清軍數股哨騎來來回回探查明軍底細時,劉國能和張文耀在檢視了附近地形之後,決定背靠渾河面南佈陣,靜待清軍的到來。
本著未慮勝先慮敗的原則,在不知道清軍究竟有多少人馬的情況下,劉國能和張文耀決定採取最為穩妥的挖壕築牆的方式構築工事,以此來增加士卒的安全感和信心。
當初兵部給他們下達的襲破赫圖阿拉、造勢威脅建州側翼的任務早就完成,現在他們這支只有五千人的孤軍已經深入到了建州的腹地,在外界訊息完全隔絕的情況下,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留著性命,等到主力擊破清軍主力、一路打到盛京,那樣他們才能平安回返大明,享受應得的榮耀,以及那些藏在某個地方的大量財富。
明軍首先派出了四個各二百人的小方陣,將留下的數十騎清軍哨騎隔絕在外,防止他們進行騷擾,隨後數千名隨軍青壯在明軍的指揮和監視下開始挖掘工事。
明軍在營地東、西、南三面挖出了前後間隔三十步、每隔五十步便有一個對外通道的環形壕溝,將自己的整個營地包裹其中。
第一道壕溝邊沿隔二十步放置一門虎蹲炮,每門炮有兩名炮手站在壕溝內,隨時準備操縱火炮的發射,兩千名長槍手與五百名刀盾手蹲坐在壕溝內,負責與衝到近前的清軍肉搏。
第二道壕溝裡,位於前面虎蹲炮的空檔之間各置有帶著三角支架的抬槍一門,用以射殺較遠的目標。
兩千名銃手分作四陣列陣第二道壕溝後面,這樣可以根據清軍的主攻方向隨時移動。
因為考慮到劉張兩部參與的都是小規模戰鬥的緣故,兵部特意給他們配發了二十門抬槍。
抬槍長達一丈左右,重達二十餘斤,有效射程可達兩百餘步,威力巨大,有著九頭鳥的綽號。
抬槍帶有三角支架,類似於後世機關槍的兩條支架,使用的是一兩重的大彈丸,屬於重型單發武器。
作戰時,射手趴伏與地面瞄準後擊發。
抬槍雖然威力驚人,中彈者絕無倖免,但裝填速度太慢制約了它在戰鬥中的地位。
在大型會戰的戰場上,這種臨敵只能一發的火器作用太小,雖說中槍者必死,但你一槍要打準了才打死一個敵人,對於動輒成千上萬人參與的戰陣上來講,這種效果可以忽略不計。
第一道壕溝裡的虎蹲炮施放完後就會順著壕溝向後面轉移,然後第二道壕溝裡的銃手開始實施第二波打擊。
但是抬槍在這種相對較小規模的戰鬥中,尤其是防守時倒是可以發揮出它的最大威力。
就在明軍構建好工事後不久,代善領著兩紅旗的三千人到達了距明軍不遠的地方。
劉國能和張文耀在觀察到清軍還不如己方人數多時,心裡是既感輕鬆又覺失望。
輕鬆地是清軍人數不多,這場戰鬥將不會太過困難。
失望的是本想憑藉工事殺傷更多敵人,立下更多功勞的願望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