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前在寧遠城的大戰中,兩白旗損失最為慘重,所以皇太極讓兩白旗充作了後備隊,也算是一種照顧之舉,多爾袞和阿濟格自是心中有數。
“三順王聽令!”
“奴才在!”
孔友德等人趕緊上前施禮聽令。
“你三人將所有火炮集於中路,力求轟開明軍正面,朕親率兩黃旗與炮陣之後,尋機上前搏殺!”
“奴才領旨!”
孔友德三人施禮後退回。
“蒙八旗馬隊分作兩隊,遮護我大軍兩翼,並伺機衝陣破敵,若因懼敵貽誤戰機,朕絕不相饒!”
“奴才等領旨!”
蒙八旗的格日楞、蘇巴音、阿斯楞施禮後接旨退回。
“自太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反明至今,我大清與明軍交手敗績甚少!明人善戰者唯其火器新軍及戰車營,餘者皆不足慮!不出意料的話,明軍會將新軍及車營排於中路,朕自會令兩黃旗與之纏戰,你等則趁機擊破其兩翼薄弱,到時再率軍側擊其中軍,如此,則我軍必勝!迎戰吧!”
皇太極銳利地目光環視帳內眾人,語帶金石之音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就在十餘萬清軍紛紛出營,在認旗的引領下開往各自的陣地時,松山城外也是旌旗招展,領到各自任務的各部明軍也開始向錦州城北面進發。
松山到錦州的官道上已經成了一條火紅色的河流,無數身穿紅色棉甲、頭盔上飄揚著紅纓的明軍士卒邁著整齊的步伐,跟在上官的認旗後面大步向北行進。
自努爾哈赤建後金、皇太極建立大清的十餘年來,這是明軍最大規模的一次北進行動,總人數與各種裝備遠遠超過了當年的薩爾滸和渾河之戰時的明軍。
而對面的清軍也幾乎是傾巢出動,兩支當世規模最大的軍隊即將展開一場硬碰硬的較量,這場戰役的結果將決定整個遼地的歸屬,以及明清兩國的前途和命運。
兩軍總計近三十萬人馬,單是排兵佈陣便已消耗了數個時辰的時間,尤其是採取攻勢的明軍,還要從距離錦州二十里的松山趕到錦州城北面,這樣的話時間用去了更多。
而與明軍對陣時一向採取進攻態勢的清軍,這次卻是擺出了一個攻防兼備的陣型,並未趁明軍調動之際發動進攻,而是擺好陣型後在原地待命,等候明軍主動發起進攻。
等雙方準備就就需之後,時辰已到了下午的未時許,此時從義州到錦州之間上百里的地面上已經成了旗幟的海洋,兩軍相隔五里之地擺好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方陣,戰陣上除了戰馬發出的嘶鳴聲之外,再無其他動靜,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果然不出皇太極的意料,突出於兩翼裡許左右的明軍中路大軍,正是由車營和勇衛營組成,孫傳庭把攻擊力最強悍的兩隻隊伍放在了中間位置。
祖大壽這次也是下了血本,他將錦州以及杏山堡、塔山堡的共計一萬五千餘騎兵調到了前線,加上寧遠來的兩千多騎,總計一萬八千關寧騎兵全部上了戰陣,然後按照孫傳庭的調派,分成兩隊遮護著明軍的兩翼。
明軍的右翼由宣大等邊鎮官軍組成,曾經在寧遠城下與兩白旗血戰過的八千餘白桿兵被孫傳庭放在了邊軍的後隊,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監視和接應。
與白桿兵同在右翼的還有五千秦軍,這樣的配置下,就算萬一邊軍不支,後面也會有實力強勁的兩支隊伍能隨時頂上去。
孫傳庭對邊軍的戰鬥力和紀律性一直保持著懷疑,但既然朝廷將他們調派過來,那上陣是避免不了的。
左翼由兩萬五千名京營人馬和一萬名秦軍組成,剩下的五千秦軍作為預備隊被排在了中軍的後面。
未時中,隨著上百面戰鼓的擂響,明軍左中右三路開始緩緩向前移動,震撼人心的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