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皇帝又給孫傳庭加了尚方寶劍和王命旗牌,楊嗣昌猶豫了一下,本待再次出言相勸,但想到了皇帝剛剛說過的那番話,最終還是躬身領命。
“皇上,那奴酋此次上的議和之表該如何回覆?置之不理的話則有失我天朝上邦之禮儀,以臣之見還是簡單答覆,直斥其不臣之心、令其即刻棄械投降為好!”
朱由檢本來沒想給皇太極什麼答覆,但楊嗣昌的建議提醒了他,作為泱泱大明的君王,他不能失了風度。
“就依楊卿之見,以大明朝廷之名義行文:命奴酋去國號,所有軍隊即刻就地棄械請降,等待朝廷安插!恢復建州衛,奴酋為建州衛指揮使!允其保留十三副盔甲!若其不接受上述條件,官軍即刻展開攻擊!就如此好了,楊卿退下吧!”
當年努爾哈赤不是很自豪的宣稱憑著十三副盔甲起兵反明嗎?那朕就給你保留同樣的物事,看看你還有沒有本事再次崛起。
楊嗣昌聽到後面先是愕然,隨即馬上便明白過來,心裡頓感哭笑不得,但最後還是躬身接旨而去。
清軍松錦大營主帥濟爾哈朗的營帳內一片寂然,身穿明黃色龍袍、一臉病容的皇太極端坐在正中的龍椅上,濟爾哈朗、多爾袞、嶽託、阿濟格、阿巴泰、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寧完我垂手低頭立於帳下兩側,誰都不敢隨便出聲,生怕引發皇太極的怒火而被懲處。
沒等徵募的大軍集結完畢,憂心前線戰事的皇太極不顧病體尚未痊癒,便帶著兩黃旗的精銳花費三天時間趕到了送錦前線。
在被眾人恭迎入營之後,皇太極顧不上休息,立刻召集帳內眾人前來,分述與明軍數次交手的過程與戰況,以對戰事的詳情有所瞭解,並且會商接下來的應對策略。
按照八旗的慣例,濟爾哈朗等親王貝勒是要坐在椅子上與皇太極議事的,但皇太極進帳安坐於帶來的龍椅上之後,隨即下令將帳下的椅子全部撤除,濟爾哈朗、嶽託倒是沒心思計較,而多爾袞和阿濟格縱使心中不忿,但因屢次三番大敗虧輸之下沒了底氣,最終還是捏著鼻子預設了此事。
“爾等挾十萬精銳南下月餘,非但從明人處一無所獲,反倒是損兵折將,平白折損我無數八旗健兒,朕深以你等為恥!如此喪師辱國之舉,可以說使我大清國威盡喪,且讓明人士氣大漲!此消彼長之下,我大清多年累積對明國之優勢蕩然無存!”
皇太極惡狠狠地掃視著帳下諸人,尤其是在看到嶽託時,眼神中的恨意更是越發強烈。
這次慘敗的主因正是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後輩精英判斷不明造成的。
如果他像多爾袞一樣,對戰場有著異常靈敏的嗅覺,就會在久攻不下、覺察到情況不對時立刻率軍回撤,而不是召集中路的兩白旗前來助陣,妄想一舉拿下明軍輜重營地,從而在戰略上確立起清軍的巨大優勢。
雖說多爾袞兄弟幾個對自己的地位一直虎視眈眈,但是從智謀及戰略眼光上看,自己這個同父異母的十四弟確實要超出別人一大截,如果當初自己任命他為全軍主帥,或許就不會出現目前這種糟糕的局面。
不管怎樣,這次的戰敗必須要找個人出來頂罪,在顯示自己皇帝權威的同時,也能震懾某些人,讓他們收起別樣的心思。
“此次戰事不利,前鋒主將要承擔主要之責!著罷去嶽託成親王之爵,降為多羅克勤貝勒,著其率兩紅旗戴罪立功!接下來議一議當前之戰事,諸人有何良策儘可大膽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