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自古以來便為歷朝歷代帝王所重視,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後,往往不遺餘力慶祝大量人財物力開闢和整飭驛站,用以保障朝廷政令的暢通,以及地方事務能準確及時的傳遞到中央。
自太祖登基之日起,便將驛站的設立作為軍國機務最緊要事務之一,於全國水陸要衝之地開設了驛站,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驛站開設到了大明全境,而各地驛站在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為了大明官方資訊傳播的主要途徑。
一說起驛站,朱由檢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李自成。
歷史上的崇禎三年,這具身體的本主下令裁撤全國三成以上的驛站,這才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橫空出世。
銀川驛馬伕李自成被下崗了,於是乎,李馬伕走投無路投奔了所謂的義軍,繼而“奮臂大呼,九州幅裂”。
當然了,現在的李馬伕正如喪家之犬般馳與塞外,正在和蒙古同胞“打”成一片,再無機會顛覆大明江山了。
朱由檢當然知道驛遞的重要性了,驛路通,國家強;驛路滯,國家衰。
驛遞的興衰是中央政權興衰的徵兆,此話確為至理。
在過去的歷史中,每當一個國家政權無力支撐驛遞的存在時,就說明這個王朝財力已近枯竭,離崩塌之日已經不遠。
歷史上的大明就是嘴典型的例子。
為什麼驛遞的興衰會如此準確且敏感的反應王朝的興衰呢?
原因很簡單。
一個字:銀子。
三個字:很多銀子。
在交通極度不便的當今,驛遞太費錢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朝廷的邸報傳遞來說吧,從京師將邸報傳遞到近在咫尺的宣化驛,單單這個,每月就需花費一兩銀子。
可想而知,若是將邸報傳遞至數千裡之外的地方,需要花費多少銀錢。
崇禎三年,皇帝下達裁撤驛站的聖旨後,僅僅一年過後,太倉便節約了六十八萬兩銀子驛遞支出,那才是裁撤了三成的結果。
有此可見,驛遞的每年的費用到底有多少。
而邸報傳抄傳送只是驛站所負擔的事物中最為簡單的一項。
但朱由檢知道,就算花費再多,驛站也必須存在。
因為在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過程中,驛站驛遞發揮著舉足輕重地重要作用,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存在。
溫體仁的提議非常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說實屬老成謀國之言。
站在首輔這個高位的老溫清醒的認識到,若想要將朝廷的新政推廣到大明各地,驛站驛遞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且也是朝廷控制地方官府最為便捷和直接的通道。
朱由檢自然懂得這個道理,他甚至知道,很多處於要害位置的驛站中,有些驛卒本身就是錦衣衛的密探,這些便裝密探會將很多重要的情報匯總後上報到京師,以卑微的身份為這個國家貢獻著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