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之戰結束之後,近千名臺灣原住民成了俘虜。
他們在明軍的監督下花了數天時間清理打掃了戰場,之後便被押送到臺中縣城集中看管,在經過甄別之後,這些人將會成為開荒屯田的免費勞動力。
因為登陸的荷軍全軍覆沒的緣故,停留在外海的荷蘭戰船始終沒有得到範.戴克傳來的訊息。
數日之後,就在荷蘭海軍感覺情況不對的時候,吳群派人趁著夜色將荷軍的一些衣服戰旗擺放在了海岸不遠處的地方。
等到天明之後,負責看管登陸船隻的荷軍發現了這些血跡斑斑的物品,隨後立刻派人將這些物品送回了炮船。
得知訊息的幾名船長簡短商議一番,在認定範.戴克統領的陸軍已經被明軍徹底擊敗,再等下去已是毫無疑義後,荷軍撤回了登陸船隻和人員。
隨後荷軍四艘軍艦一字排開,向著海岸開火,想以此來威懾明軍,也藉以發洩心中的怒火。
在向岸邊發射一輪開花彈之後,荷軍四艘軍艦起錨返回了熱蘭遮城的港口。
一個團的陸軍被敵軍全殲,這在荷蘭軍隊的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這個訊息傳回國內的的話,荷蘭的決策層肯定會震驚不已,至於他們打算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那就是至少一到兩年以後的事了。
畢竟歐洲與大明相距數萬海里,情報傳遞極其不便,而荷軍在臺灣的兵力一下子損失大半,就算荷蘭住臺灣島的長官普特曼有心報復也根本無能為力。
目前這種態勢下,荷蘭駐軍只能被動採取守勢,以等待國內的命令傳來。
在荷軍軍艦撤走數日之後,鄭家的幾艘運送生活物資的船隻停靠在岸邊的簡易碼頭上,吳群和林榮聯名的報捷文書和題本,以及繳獲的一些荷軍火器才得以送到了天津衛。
臺灣大捷的訊息傳到宮中已是正月十四的事了,因為當時各衙門還未開門,再加上這件事不算急事,所以直到今日朱由檢才將此事拿出,以供重臣們商議。
“啟奏聖上,此次山東參將吳某雖是率部全殲紅夷近千人,但自身傷亡也是不小。鑑於紅夷火器犀利、戰力不弱,並且極有可能會對島上軍民進行武力報復的緣故,臣建議增加島上官軍員數,使其有能力應對將來更大規模之戰事!”
早知詳情的楊嗣昌起身拱手稟道。
吳群部在此次戰鬥中傷亡多達五百餘人,戰損率達到三成還多,能在這種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取得大勝,對於山東官軍的戰鬥力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但若是荷軍後續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那這剩餘的一千餘人的兵力顯然太過於薄弱了,那麼擴軍或者增兵已是勢在必行之舉。
“楊卿之奏甚為合理,據朕所知,臺灣島紅夷駐軍總員數已大半折損在此役中,剩餘紅夷已無力再對移民構成威脅。因大明與其相隔足有萬里之遙,紅夷若想遣大軍前來至少需兩年時間,故此事倒也不急。朕意欲由北境流民中徵募新兵,員數當在五千之數,兵部即日起即可著手操辦此事!”
朱由檢徵召北人新兵南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以強兵壓制住一道海峽之隔的閩南宗族勢力,打破他們在當地牢固的統治地位,為將來在全國推行皇權下鄉提供強有力地武裝支援。
而頑固守舊地地方宗族,將會是將來新政的最大阻礙者。
他們當然明白,皇權下鄉意味著他們的實力被急劇削弱,自身利益會受到巨大的損害,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們當然會採取措施來對抗朝廷的新政。
不要說在當世,就算在後世開放透明的鄭智制度下,閩南、粵北等地方的宗族勢力依舊十分地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