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八年>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 (2 / 2)

銀錢支取暫時沒有,但商鋪中管兩頓飯,這就等於別人給自家養著孩子了。幹得好的,以後自然成為正式的夥計,就會有月錢支取,多一個人的收入,家中的條件就會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禎沒想到自己當初只是出於同情窮人,更多的是為激發他們勞動積極性而作出的無心之舉,正在培養出與繁華的江南類似的一批消費主體——中產階級。

說是中產階級可能稍微有點過,但這批匠戶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的溫飽家庭。

如果按平均收入來算的話,軍器監共有五百多名匠戶,人均每月應在三兩左右。這五百人出自兩百戶左右的家庭,要是其他家庭成員沒有收入的話,每戶一年將近四十兩銀子的收入來算,就遠超普通百姓家庭總的年收入。

要知道,京師的百姓每戶每年穩定收入二十兩銀子,日子就能過的相當不錯。

那個年代又沒有後世琳琅滿目的商品物資,普通人舉家過日子,無非就是衣和食。房子不用買,出行也不用買馬買車,也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物價又低廉,吃穿就成了消費主流。

事實證明,中產階級才是社會消費的主體,也是拉動內需的最主要階層。

那些高官勳貴家每日也是消耗巨大,但主要是以吃食為主,其他物資都是有事相求的人送的。對於嚴重缺糧的大明來講,這些人消耗也是在浪費,對京師的經濟起不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匠戶們購買各種物資,相應的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給家裡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就要用到大量布匹、針線。

經營這些商品的商販就會加大對布匹的採購數量,織布的工坊的老闆和僱工因為產品銷路好而得到實惠,所以就會大量購買棉紗,紡紗的作坊和家庭手中就會有了更多的利潤。商品都需要運輸,車馬行和商船的船主也從中獲取了利潤。而他們販南運北的途中,就會去打尖食宿,因此酒樓客棧也因此受惠。

崇禎從錦衣衛每天彙集來的情報中看到這一條時,暗自高興的同時,隱隱覺得有點遺憾。

他無意中打造出來的這個中產階層人數太少了。

兩百餘戶家庭,總人口也就千餘,相對於京師百萬人口來講,能拉動的消費數額少的可憐。

除非是這個階層的人口數量達到五萬人或者十萬人,那樣就會在無形中拉動整個京師的消費需求,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但是這個模式巨大缺陷在於,它不能作為支柱產業存在。

軍械只能提供給軍隊這個特定群體。也就是現在大明境內局勢動盪,軍械的消耗非常巨大,所以才有了一小群高薪階層。

若是數年後內外奴賊全部平定剿滅,那軍械的需求將會急劇下降,這些匠戶們的消費能力也會迅速萎縮,這都是顯而易見的結果,除非像後世某大國一樣四處挑起戰爭,然後販賣軍械牟取暴利。

至於建立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支柱性產業,崇禎還沒頭緒,前世他既沒經商也沒當官,對這方面欠缺瞭解。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每個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到了某個時刻自有天才橫空出世,去解決這些現在看來很棘手的問題。

現在崇禎要做的是,既然看到了中產階層的好處,那就想辦法擴大這個群體的規模,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靠投資來拉動消費,至於資金的來源嗎,只有崇禎的內帑了。那些豪門大戶都是把銀子藏在地窖裡,最後便宜了別人。

這些人消費的主渠道就是青樓。酒樓都賺不到他們的銀錢,人家自家的廚師比大酒樓的水平還高,沒必要去酒樓花錢。

王承恩在皇莊中,把東廠派到各衙門的坐記發現的各種情況稟告了崇禎。

其中一條就是,各衙門的中下層官員,以及衙門裡的吏目、隨員、書辦,很多人生活的並不如意。許多人對朝廷頗有怨言,後果就是在個人負責的政務處理上產生的懈怠情緒。

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朝廷沒錢。

那錢都去了哪裡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