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將題本發於眾卿傳看一下,之後眾卿議一議此事!”
王承恩捧起御案上的幾本題本走下御階,分別交到溫體仁等幾位閣臣手中後回到了朱由檢身側。
幾名御史的題本很快就被殿內眾臣傳看完畢,王承恩將題本收回來後放回到朱由檢面前。
“啟奏聖上,臣以為,此數份題本雖內容略有誇大之嫌,但其定論卻是直指要害!南京諸臣於朝廷政令向來以不從為榮,並將此視之為極具風骨之舉,而此舉卻於朝廷之威望損傷極大,以至於大明最為富庶之地,不管是庶民士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只知有南京而不知我皇也!臣不欲多言,但臣以為南京留守當儘快裁撤!”
溫體仁首先表態,堅決支援御史們題本中給出的結論。
在溫體仁的印象當中,隱約記得皇帝在無意中提到過有將南京部司遣來京師的想法,這次皇帝突然將重臣召集遣來後,將幾乎不可能發生之事透過御史們的筆表達了出來,這不就是明擺著有了決斷了嗎?
什麼不忍言之禍,就南京那幫慫人,也就仗著手中有錢有糧才處處和朝廷唱反調,就算借給他們一千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另起爐灶,安享富貴榮華才是那夥人的根本目的。有錢有糧是不假,兵呢?沒兵哪來的李唐之藩鎮割據?南京守備太監是幹啥吃的?那可是皇帝的家奴。
殿中的重臣都是官場中的老油子,朱由檢這套把戲誰還看不出來?這時候就算與南京利益集團有勾連的人也不敢站出來唱反調,御史們的結論可是太嚇人了,那可是謀逆,誰敢保證以後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一旦與謀逆沾上邊,皇帝可是誰的情面也不給的。
溫體仁之後眾臣紛紛表態,全都同意裁撤一事,但有人卻對如何安插南京諸官提出了疑慮。這種情形早在朱由檢的意料之中,他召集重臣前來商議裁撤一事,不過是擺出證據後堵住悠悠眾口,而真正要會商的是安置官員、重新劃分行政地域的問題。
“溫卿所言切中時弊,時移世易,南京留守有司現已無存在之必要,朝廷政令必須於大明境內暢行無阻!既是眾卿都無異議,那內閣諸卿回去後擬旨裁撤吧!現都察院李卿與親軍俱在南京查辦江南罷市案,朕會下旨給李卿與親軍,凡與策動民亂有牽連者均要依律嚴懲!接下來諸卿議一議南京留守有司官員安插之事吧,諸卿有何提議都可暢所欲言,只要是一心為公之建言,朕自會從善如流!”
雖然朱由檢心中早有預案,但他依然要擺出一副兼聽則明的姿態來,以便讓群臣對大事有更強的參與感,他也希望能從中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好辦法,以對自己的預案有所補充和裨益。
“既是聖上有允,那臣便做個拋磚引玉之人吧!臣以為,南京諸位同僚雖大多為材質高潔之輩,有許多亦是資歷深厚者,但其中亦不乏於大事之上有過失誤之人,並因而導致朝廷相關策略之上進退失據、極為被動。而此間種種事例實是不勝列舉,故臣以為,聖上欲安插事宜上須得慎之又慎為好!”
禮部尚書張國維率先發表了個人意見,用先揚後抑的策略對南京諸人展開了攻擊。
南京禮部尚書林欲楫資歷深厚,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及第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初年至崇禎六年曾任禮部侍郎,後因欲為袁崇煥翻案而觸怒皇帝,被打發到了南京任禮部尚書一職。
輪名氣和科場資歷,林欲楫遠比自己深厚,這要是回到京師禮部,自己這個尚書之位可以說會受到嚴重威脅。同處一個衙門中辦公,對方也是尚書,一旦因爭權有了齟齬,對自己的名聲前程都是相當不利。但眼下裁撤合併已成定局,那當務之急便是想辦法如何阻止對方返京,或者合併後如何掌控部裡的主導權了。
內閣的溫體仁等人並未搶先表態,合併一事對內閣根本沒有任何影響,所以他們幾人都是以旁觀者的姿態看待此事,等大局已定時再站出來幫忙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