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需要鉅額錢糧的問題,那就加徵遼餉好了。於是每年六百萬兩以上的遼餉誕生了,結果就是最後大明財政破產而滅國。
綜合考量之後,孫承宗的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也更為積極一些,所以勝出也就是必然的;其後果就是在之後的天啟七年的丁卯之役中,科爾沁、插漢部、喀爾喀部、遼東半島的毛文龍部以及朝鮮被皇太極各個擊破,建虜取得了完全的戰略主動,可以放心的對遼西走廊上的據點實施長時間的圍點打援而不用擔心後路,這些據點也成為了明軍流血不止的傷口。
同時由於薊鎮外圍的蒙古屏障被建虜掃清,清兵可以順利的透過蒙古部落的領地入關劫掠,山海關外的縱深防禦已失去了原先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但考慮到另外兩條通道的複雜性,便捷的遼西走廊還是相當重要的。
只要自錦州以南的這些據點存在,皇帝及朝臣們心理上總會覺得更安全些,而且朝廷已經在遼西方向投入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一旦放棄就成了血本無歸,要做出放棄的決定也不是那麼容易,並且事後一旦出錯,決策者是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的。
從去年起,朱由檢下旨加強了古北口以及喜峰口的防禦力量,建虜想從這兩處關隘破口已經變得相當困難。相信建虜在遣人查探過後,還是會把突破的重點放在遼西。
就算清兵不顧傷亡攻破這兩個隘口,大軍強行進入京畿一帶,在宣大、薊鎮、京師,甚至是山海關等數路明軍的合圍下,在後路極有可能被掐斷的情形之下,到時候入關的清兵能逃回去幾個還不知道呢。
更何況如果選擇繞路,那麼遼西走廊一線的明軍會帶來更大的威脅,只要主帥判斷準確,趁勢派重兵直搗盛京老巢,那結局如何就很難預料了。
所以,繞道蒙古只可劫掠,不可久居,建州若真要逐鹿中原,還需控制遼西走廊。
歷史上終明一朝,滿清都未曾完全佔據遼西走廊,更別提攻佔山海關了。直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大軍圍困京師,接到崇禎勤王令的吳三桂,無奈之下只得主動放棄自寧遠至山海關一帶的防線,帶兵入關救援京師,最後在未到達京師時便得到皇帝殉國的噩耗,吳三桂遂率部退防于山海關,直至最後降清後才開啟關門放清軍進入內地。
朱由檢在去年考慮如何對付關寧軍的時候,也曾在某些時候想過放棄山海關外的領土,主動收縮防線,重新構建山海關、薊鎮及京城防線。
這樣做也是因為他對明軍的戰鬥力持有嚴重的懷疑態度。
薩爾滸之戰已經說明明軍的戰鬥力遠較清軍差,後世吹得神乎其神的關寧鐵騎也只是龜縮於城內,根本不敢和清兵野戰。
漁獵民族出身的八旗兵,加上後來收編的蒙八旗都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極強,明軍想要在正面對決中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大明的優勢在於其控制的土地、資源遠較建州豐富,所以朱由檢想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徹底放棄東北,收縮戰線的同時,也使得建虜的戰線拉長,補給不易。而大明則以京城為誘餌,誘使清兵破口攻打,然後集中大明各路兵將守禦京畿周邊,以多打少,打游擊戰、消耗戰,每戰必以優勢兵力消滅小股清軍,積小勝為大勝,逐步蠶食滿清主力。就算付出將京畿地區打爛的代價,也要把清兵的主力拼掉,徹底損毀建虜的元氣,等數年後大明恢復過來,再調集大兵一舉收復整個東北。
這個想法有點極端了,隨著明軍逐步在剿賊的戰爭中佔據優勢,朱由檢也對官軍的戰鬥力有了新的認識,最終這個想法被他拋在了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