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宮城坐北朝南,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0.88千米,東西寬約0.85千米,周長約3.5千米,總面積1.16平方公里。
回到午門,朱慈煊翻身下馬,登上宮城的午門城樓,宮城的城牆高11米,地基寬8米,頂上面寬有7米,便於士兵站在上面防守。
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生活起居的皇宮大內,當世最大的豪宅之一,另一處現在則由韃子皇帝順治住著。
看完宮城,朱慈煊下了城樓,騎馬出午門到洪武門,又沿著皇城的城牆巡視一圈,整座皇城也是坐北朝南,呈倒凸字形,主體南北長約3千米,東西寬約2.2千米,周長10.23千米,面積約6.53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寬8米,頂寬7米,城門7座,分別為:
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內城)正陽門的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
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是承天門。
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道路,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
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定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寓意“左青龍,右白虎”。
至此,朱慈煊已大體瞭解了這座大明的前都城,整座江寧城面積逾230平方千米,分為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江寧城人口最高時曾達120萬,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外郭城又稱外城,是江寧四重城垣由裡向外的第四道城垣,是為加強江寧京城的防衛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京城周長超過60千米,總面積約248平方公里,城高810米,城寬68米,城門18座: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
最北為觀音門、最東為麒麟門、最南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城高大概8—10米左右,城牆上寬68米,城下有過水涵洞。
外郭城門是出入江寧的關口,這十八座城門,平時常年有士兵守衛,相關官員也不時巡視。外郭城門設把總12員,盤詰員12員,士兵2080人不等,擔任守衛城門、檢查出入人員和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