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北起梅嶺,南至雩都,沿江,寧都水、長樂水、霸水三條支流注入其中,是贛州府一條極為重要的河流。
經歷了多年戰亂,這條曾經富庶的河流已經變得荒涼,疏疏落落的村子好像都空蕩蕩,很少看見人煙,荒涼的稻田向東延伸,融化在熱浪裡,彷彿消失了一樣。
這裡是寧都縣北二十里,距離梅嶺約五十里,贛州參將馬俊領贛州府各縣聚集的馬步兵一千五百名沿江的官道北上,隊伍在急行軍兩天後,已經有些疲憊,速度也慢了下來。
這時陰沉的天空開始飄起細雨,彷彿篩子篩過一般,細細密密飄落在士兵們臉上,帶來一絲輕涼。
朱慈煊騎在馬上,手搭涼棚搭向遠處看了看,遠遠地,他看見了矗立在細雨中的一座城池的輪廓,那裡便是寧都縣縣城了。
這座縣城對朱慈煊的大軍頗為重要,他們輕裝疾行,沒有攜帶多少輜重糧草,從寧南出發只攜帶了三天的乾糧,現在只餘下一頓的乾糧了,雖然朱慈煊可以在系統商城中購買,或者直接從商城倉庫中提取,但能在沿途籌集的糧食,朱慈煊還是打算儘量沿途籌集。
畢竟江寧雲集了鄭成功、張煌言十餘萬大軍,等攻下江寧後,城內的糧草不一定夠大軍的消耗,系統商城的大米就是自己的後手。
斥候探明,寧都縣城內有儲存近三萬石糧食,守軍卻都被贛州參將馬俊調走,北上支援江寧的韃子,抵擋鄭成功的進攻,朱慈煊當即下令:“加快行軍速度,奪取寧都縣!”
一萬五千明軍快馬加鞭,不久,大軍抵達了縣城,縣城大門大開。縣令帶領幾名官員已站在城門外等候,沒有看見一個韃子守軍的身影。
當朱慈煊的戰馬上前,縣令連忙迎了上來,雙膝跪下,“寧都縣縣令陳瑜叩迎天軍,懇求天軍心懷仁義,善待縣中黎民。”
韃子在取得接連勝利後,開始注重經營,江南各府縣的主要民政官員大都是以前明朝投降的官員,因此這個寧都縣令實際也是以前大明的官。
不過朱慈煊並不在意,亂世中保全自身乃是人之天性,你不能讓每個人都誓死抵擋韃子的入侵,他現在關心的是糧食,馬鞭一指,問道:“城中守軍何在?糧食有幾何?”
“回稟將軍,城中守軍於一個時辰前被贛州參將馬俊全部帶走北上,支援江寧去了,糧食庫房裡約有三萬石。”
朱慈煊心中微松,糧食沒有被韃子帶走就行,他翻身下馬,扶起縣令笑道:“縣令請起,我明軍是我明人的軍隊,絕不會擾我大明自己的子民,請你放心。”
他隨即下令,“張遼率領三千騎兵入城,其餘大軍在城外駐紮,埋鍋造飯。”
三千明軍騎兵浩浩蕩蕩開進城內,而一萬二千大軍則駐紮在城外,一頂頂帳篷矗立而起,炊煙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