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四,巳時,六萬八千大軍出通海門,鞏昌王白文選率兩萬四千人馬為前鋒走在最前面。
朱慈煊和魏豹、王升等人率軍六千,李定國率軍一萬一、者樂甸長官司土司木懿率軍一萬、沅江土司那嵩率軍一萬共三萬七千人馬為中軍。廣國公賀九儀領兵七千為後軍殿後。
大軍從大理東門通海門出發,沿著洱海西岸,蒼山東麓一路南下。
朱慈煊騎馬走在蒼山、洱海之間,一路上風光綺麗,景色宜人,頗有“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之感。
跟朱慈煊並馬而行的沐忠亮,道:“太子殿下,咱現在走的地方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要不是打仗,邀三五好友,食洱海之魚,觀蒼山之雪,實乃人生一大幸事。”
朱慈煊東望洱海,只見那乾淨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讓人領略那“船在碧波漂,人在畫中游”詩畫一般的意境。
西眺蒼山,峰頂白雪皚皚,在陽光下晶瑩潔白,蔚為壯觀。蒼山雲景變幻萬千,嫵媚動人,使人心曠神怡,不由得連連點頭。
“哎呀!這裡實在是太美了。”青玉在一旁驚歎道。
“這地方不但美,還有美麗的傳說呢。”沐忠亮笑道。
“哦!什麼傳說,給我們講講。”行軍路上,有李定國統籌,朱慈煊也無事可做,便來了興致。
“快講,快講。”青玉已經迫不及待了。
“好,太子殿下,我給你講啊!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南詔國國王的女兒剛剛嫁人,南詔便迎來了外敵入侵,他的夫婿駙馬就辭別公主,隨軍出征打仗了,一去十幾年未歸,聽回來的人都說駙馬已經戰死沙場。
這位公主就開始日夜哭泣,最終淚流成河洱海出現,就在公主壽命殆盡,垂死之際,他的丈夫,駙馬爺恰逢這時歸來,可是相聚之時又是永別之時,公主的丈夫痛不欲生,大聲對天發誓說自己要化山守海,二人生生世世以山水為伴,由此便有了洱海和蒼山,蒼山洱海相守至今。
每當漁民打漁看到蒼山上方兩股雲來回纏繞時便要趕緊收網回家,因為這是公主和丈夫相聚之時,他們都會因為短暫的相聚而欣喜哭泣,而此時洱海變會掀起狂潮,風氣雲湧,非常可怕,每當這個時候洱海周邊的人都會閉門不出,直到結束。”
“嗚嗚嗚,他們好可伶。”青玉聽完已經淚眼婆娑。
朱慈煊長嘆一聲: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青蟬、青玉兩個小丫頭兩眼放光,一臉崇拜地看著朱慈煊。朱慈煊看到二女崇拜的眼神,心中那個美呀。怪不得有些人喜歡在女孩子面前裝逼,這種感覺真踏馬的好。
時至傍晚,大軍抵達龍尾關,龍尾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過去曾是古南詔國、大理國的南門戶,南詔王閣邏鳳所築。
西起蒼山斜陽峰南坡,東至大關邑村,順西洱河北岸而築。與上關的龍首關一起,是南詔政權屯兵禦敵的重要關隘。
天寶年間大唐與南詔的多次激戰就發生於此,曾經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南大門屏障,數十萬唐軍折戟城樓下,屍骨堆砌成山。
此時的龍尾關,關上“噹噹噹”敲響了警鐘,駐守龍尾關的三百韃子,緊閉關門,在關牆上嚴陣以待。
朱慈煊、李定國、白文選等人駐馬龍尾關下,望著遠處高聳堅固的關隘。
李定國,道:“今天,天色已晚,我們關外紮營,明天攻打龍尾關。”
李定國身後的總兵竇民望立刻傳令道:“晉王有令,就地安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