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豬蹄的時候,顧謹謠順便煮了一方五花肉。
這方肉一會上墳要用。
他們這邊都有大年三十上墳請先人團圓的習俗,等飯做好了,先拎著香燭、紙錢、供品和酒,到墳頭拜完祖先再回來吃飯。
紀家跟顧家世世代代都在這個村子裡,要去的地方不少,好在都是在附近山頭。
顧平先帶著大家拜了祖爺爺跟奶奶,後面就去到顧勇全墳前。
每次來祭拜大兒子,顧平總是忍不住紅眼眶。
三個兒子裡,也就老大懂事知理,還聰明,有文化,當過大隊會計,只可惜當年……
唉,算了,不想了,那些都過去了。
顧平拿出籃子裡的香燭對顧謹謠說:“大丫頭,帶邵北給你爸認識認識。”
其實當初兩人結婚那會就應該過來拜了,只是那時顧謹謠還沒醒過來,不願意做這些,也就沒提。
不過現在也不晚,小倆口恩恩愛愛地過來,總比貌和心離的好。
顧平一邊擺供品點火紙,一邊在心裡默唸,希望兒子保佑大丫頭生意興隆,夫妻和睦,早點給他生個小外曾孫。
簡易的墳頭只有一塊刻著字的石碑,紀邵北將三支香插在墳前的泥地裡,再看向這個墳包,腦子裡便浮現出一個穿著灰色中山裝,面容帶笑的年輕男子。
同一個村子,當年顧勇軍死的時候紀邵北已經十二歲了,他還記得他,同時也記得那個叫白纖的女知青。
其實顧謹謠長得並不像顧家人,而是像她的母親白纖……
顧勇軍去世多年,顧謹謠早已經走出失去父親時的彷徨跟悲傷,每次來到父親墳頭,除了有一些可惜,有一些揪心,別的,都接受了。
拜完顧家這邊,一行人又拜紀家的先人。
紀家需要去的地方也是好幾個,別的都沒什麼,就是紀小安在父母親的墳頭忍不住哭了一場。
紀小安的母親當年是意外身亡,掉在龍灣河裡連屍骨都沒有找到,只找到一件外衣跟一隻鞋子,跟紀銘同穴的,是一副衣冠。
當年母親過世時紀小安六歲,至今已經快五年了,想到母親他也傷心也難過,但不至於落淚。
他哭的是父親,畢竟天人相隔還沒多久,以住父子倆相依為命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他不能不傷心,不能不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