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差點丟棄的故事> 第十二章 倭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 倭人 (1 / 2)

老和尚說到密佈夜宿之處,燃起大火,法師生死不明,他卻突然不說了,把故事轉移到靈光寺去了。

反正聽差點被丟棄的故事,就隨老和尚編,看他到底瞎編到什麼時候,終有一天穿幫的時候,我便可揭穿他的故事。

老和尚喝上一口茶,說這茶是八十年前師傅存下的,不到關鍵時刻還不拿出來。

我喝了他遞來的年紀八十的茶水,果然味道有妖怪風味,確實不是現在的茶水的味道。

老和尚覺察到我的臉色變化,輕輕一笑,又說起故事。

且說靈光寺的比武沒有預想的那麼激烈,那麼招人喜歡。普照上場呈守勢,動作短小,只防中路。智信進攻猛烈,幅度稍大,招招現殺氣,只是擊打無效部位,得不到分數,均不能致勝,讓人看得素然無味,期待的精彩武功都沒有展現。

又過了幾招,突然,普照被智信虛晃招數騙過,一記豹拳將其擊倒,智信看似贏了,忽然又撫住手臂呈疼痛難忍狀,好像手受傷了,誰輸誰贏難料。不知怎麼回事,看似簡單的比武,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有史記載的比武是中世紀騎士之間的較量。有競技場,有各種武器,生死不論。中國古代不叫比武,叫角力,叫約架。《禮記》裡就有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角力就是徒手殺人,古人因此寫下《手搏六篇》,盡是打架的技術。

晉武帝時,有西域大力士來挑戰擺擂臺,算是最早的比武了,舉國無人敢與之打架。連朝廷近侍也不是對手,皇上好沒面子,氣得差點吐血,便張榜高價招人打架。結果西晉安北長史之子庾東出馬,一舉滅殺胡人。看來中華大地藏龍臥虎之人還是有的。

不管怎樣,公開打架,比得是技能、膽量和勇氣,勝自然也體現公平。

普照和智信雖然在寺院相處多年,可從來沒有交手過,兩人的功力彼此都不十分清楚。智信當年的輝煌戰績,至今傳頌,令普照十分敬佩。普照心裡也知道,自己的功力是不抵智信的,這正是智信選擇比武的原因。可是智信疏忽了一點,那就是年齡。俗話說,拳怕少壯。

寺院長年素食,更不能喝酒吃肉,若是吃上幾個雞蛋算是最好了,牛奶更不可能,況且長期處在寺院陰暗處,見陽光少,缺鈣是必然的。拳腳功夫以體力為基礎,少年身強力壯,與中、老年之人對壘,以體力就可取勝。

可是,也有俗話說,棍怕老狼。

棍怕老狼,是說經驗對使用短棍是最重要的,年齡對於短棍來說基本不構成什麼影響。短棍的發力主要在於手腕,而腕關節是人體中最後退化的關節,這就是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可能腿腳已經根本不能和年輕人相提並論了,但是手腕的靈活度卻可能絲毫不遜。智信雖然拳力不足,但他手腕功力依舊在。

智信有自信,不想使用短棍,憑拳腳就能勝出。

普照招架了幾下,暗暗運氣形成金鐘罩與內氣功,立於場地中央。59歲的智信不知情,只顧出拳,使用力量越大,骨折受傷的可能性越大。果不其然,豹拳出手,直搗龍穴。普照故意暴露破綻,他的手初始接觸普照肉體,感覺綿柔,拳頭在柔軟中力量被化解鬆懈,接著便如打在硬硬的岩石上,手骨便震碎了。

大師兄,你不可再戰,比武到此結束吧!

智信後悔了,出手太急,沒有想到自己年齡大了,怎麼可能與少年後生一搏,這是找死啊。他明知手斷不可戰了,普照給他臺階下,答應不答應皆只是一個結局,住持之位失去了。

眾僧也感覺到了,智信法師可能敗了。

然而,事情卻有反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