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永生教的建國稱王動作還沒有等邀請函的發出就已經被其他各大勢力知道了,畢竟永生教也沒有隱藏目的的意思。
魏人傑是一個大宗師境界的超級高手,他稱王的話,那麼他就是從古至今第一個成為一國之君的大宗師了,可以說就算魏人傑未來什麼都不成功,他以這樣的事蹟也能流傳千古。
只是魏人傑的建國稱王是一個開了個很惡劣的先例,畢竟北漢帝國雖然實際上已經是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但是明面上大家還是尊中州朝廷為主的,只是朝廷的之意可聽可不聽,對自己有利的就可聽,不利的有損自身勢力的就可不聽,這是很靈活的。
但是吉州建國稱王的話,整個北漢帝國其他勢力就會紛紛效仿,北漢皇帝李劍知道永生教的打算後,他是憤怒不已,只是憤怒也沒用,以現在朝廷的實力,李劍根本就不敢派出軍隊去討伐永生教。
中州地廣物博,人口眾多,經濟也很發達,只是地理位置很不好,以前北漢帝國還正常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自從進入混亂之後,中州的位置就變得很不好了,宜州被草原王國佔領,吉州是永生教的地盤,欽州已經徹底被南楚帝國佔領,江州就更不用說了,也已經被東齊帝國吞併,至於東州那是三大世襲侯爵家族的地盤,橫州相對比較好,雖然裡面有很多零散的勢力,但是大體上還是服從北漢朝廷的命令。
這也就是說其實北漢皇帝實際可以命令的地盤就只有二個州,要知道整個北漢帝國本身是有十一個州的,人口一億三千萬多,現在只有兩個州,人口也只剩下三千萬左右,比起巔峰時真的是差了很多。
四面環敵,導致北漢朝廷想要做什麼都要考慮其他勢力會不會趁火打劫,只是如果不對魏人傑建國稱王的行為做出反應的話,李劍擔心北漢其他勢力也會有樣學樣,到時整個天下就會進入到稱王稱霸的狀態中,北漢帝國也會進入實質上的四分五裂狀態中去,而北漢帝國的朝廷大義名分也會消失,對李劍來說實在是太糟糕了。
不同於北漢朝廷陷入兩難境地,其他勢力對永生教建國稱王行為那是求之不得啊,只要魏人傑建國稱王,那麼可想而知整個天下會進入到什麼狀態中去。
天下大亂,形勢大好,越亂越好,渾水摸魚,趁火打劫,各方勢力就等著一個引子來引爆天下微妙的平衡局勢,永生教的建國動作就是最好的引子。
沒過多久,各方勢力都陷入到了詭異的沉默狀態中,不過暗地裡卻是暗潮湧動。
不過北漢朝廷肯定不會看著永生教順利建國的,皇帝李劍命令十萬中原軍團朝著吉州邊境而去,做出一副大軍壓境的態勢,另外一方面,李劍也派出使者去秦州和東州,想要跟北方軍團的統帥田習胤和東州王商議一起對永生教出兵的事宜。
只是北方軍團的田習胤只想著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作威作福,不想結仇,也不想損失自己的將士,他很自然地拒絕了朝廷的建議。
而東州的形勢就比較複雜了,三大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世襲侯爵家族全部湧入了東州之地,本身東州是諸葛家族的傳統勢力範圍,畢竟東方軍團的統帥是諸葛家的諸葛明,諸葛家在東州的勢力是最大的,但是劉家和張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他們帶去的十幾萬中央軍團,還有兩家大量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大量的錢財,兩家直接聯合起來一起對抗諸葛家。
東州的內部勢力除了三大家族外,還有其他世家門閥,最重要的是名義上東州是東州王的封地,東州王雖然年齡還小,但是原先的皇后和太皇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兩女也是野心勃勃之輩,她們怎麼甘心做個傀儡,沒有一點權力呢,兩女直接聯合起東州的地方勢力用來對抗三大侯爵家族。
就這樣,整個東州的形勢是複雜無比,幾大勢力交雜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沒有絕對的實力壓服其他勢力,這樣就導致生成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態勢。
當然,東州這樣的局勢是李劍很樂於看到的,只是現在關於對吉州一起出兵問題,東州各方勢力的意見不統一,李劍又很討厭這樣的情況了。
北漢朝廷對吉州邊境增兵十萬的舉動,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東齊帝國也向江州增派十萬大軍,南楚帝國沒有增兵十萬,只是增兵了五萬,這是因為南楚帝國南方土人不知道為什麼作亂,南楚帝國內部肯定是要攘外先安內,只是要鎮壓土人的作亂,對南楚帝國的朝廷來說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土人一百多年沒有發生過這麼大的混亂了,這次土人叛亂有點詭異,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有其他勢力在背後作祟,最大的可能就是永生教的人在搞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