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與裡德日夜不停的新增完善,託尼終於以智慧管家賈維斯為藍本,加上肖恩提供的紅皇后充當參考,設計出了一種幾乎於完美的人工智慧的程式框架。
在託尼的設想中,奧創應該擁有著無與倫比的計算能力,連線著這顆星球上的網路世界,能夠無時無刻從網際網路中抓取資料,汲取更多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它具備跟人類一樣的學習能力,不但能夠理解,而且還能加以運用。
這對於人工智慧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突破,通常AI只會以機械式的思維去判斷,無法擁有與人類相同的真實感知,所以才會有“圖靈測試”的問世。
早在上個世紀之前,人工智慧的始祖阿倫圖靈首次提出“機器思維”的概念,他在1950年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電腦能思考嗎?》,之後提出了著名的圖靈實驗。
一個人向計算機發問,另一個不知情的人試圖從回答中區分是人還是計算機.如果計算機沒有被辨認出,就意味著透過了圖靈實驗。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可是即使計算機編織出來的程式再如何強大,它始終缺乏人類的理解力,在不斷地詢問中會逐漸顯露自己的缺陷,尤其是對於具有創造性和需要真正理解的問題。
例如“貓坐在毯子上,因為它很溫暖——什麼很溫暖?”,在這句話中,一般的人工智慧會陷入邏輯陷阱,因為它無法準確識別代詞,無法把貓、毯子以及溫暖聯絡到一起來。
而斯塔克所要做的,就是創造真正擁有思維能力的人工智慧,不僅能回答這種基礎問題,還可以形成獨立自主的思考。
揉了揉發澀的眼睛,託尼靠在椅背上,用一種欣賞藝術的眼神,打量著密密麻麻的虛擬投影,堪稱海量的資訊構成龐大資料流,逐漸勾勒出一張模糊的臉龐。
那是存在於斯塔克腦海裡,最為完美的造物。
奧創。
他和裡德想要一個突破了0和1的複雜運算,打破機械思維之後,會像人類一樣真正思考的人工智慧。
所以這兩位世界級的頂尖天才,除去建造出計算框架,還要編織出縝密複雜的“邏輯網”,從而透過不間斷的資料演算,逐漸讓奧創進化出自我意識。
“你會是保護世界的一面盾牌。”
託尼輕聲呢喃著,目光漸漸變得柔和,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
如果非要用更為精準的方式來形容,那就是他和理查茲博士共同創造的新生兒。
雖然奧創只是擁有了一個簡單的雛形,如同蹣跚學步的嬰兒,但是託尼堅信只需要很短的一段時間,它就會逐漸長大成人,然後去執行自己應有的使命。
“晚安。”
託尼揮了揮手,數不清的虛擬投影撤銷散去,實驗室的燈光熄滅,只有位於中心位置的一臺電腦仍在不間斷地演算資料。
黑暗的環境下,計算機紅色的光點一閃一閃,像是眨動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