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鹽稅,一年一個臺階的往下掉,而且還是百萬級別的下降,當今受不了啊。
兩年就下降了兩百多萬兩,國庫自然受到了極大影響。
當今勃然大怒,連續兩任揚州巡鹽御史倒了大黴,全都被貶去南疆煙瘴之地跟蛇蟲為伍去了。
要不怎麼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呢。
林如海在任時,最起碼鹽稅的標準都超過千萬兩,絕對是難得的能臣幹吏。
當今都有些後悔,不該調林如海離開揚州的。
要是林如海還在揚州巡鹽御史任上,國庫收入每年都能多上數百萬兩,能做多少事啊。
當然,當今也只是想想罷了。
就衝林如海任前乾的那事,他也不可能讓這廝繼續留在揚州等死。
畢竟是能臣幹吏,萬一要是真的死在揚州,對當今的名聲影響太大了。
不過眼下,當今很想提振國庫收入,倒是可以好好思量思量,林如海鼓搗出來的海鹽之法,能不能嘗試一番?
正好,京城不遠的津門,就有一處大鹽場。
話說,賈蓉看上的,也是津門。
作為漕運在北方的重要節點,津門是從明初才發展起來的。
此時的津門,不過一個透過漕運,才發展起來的繁華鎮子。
但凡後世過來的穿越者,都知曉津門的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單論經濟規模可以堪比京城的存在。
透過簡單的調查,賈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兒。
就是,原本能夠作為京城海運門戶的津門,此時在海運方面卻是乏善可陳。
要知道,蒙元時期的津門,可是當時南糧北運的重要關口,一度取代了漕運的作用。
在短暫的明朝時期,由於朝廷更重視漕運,津門的海運節點作用被大為限制,可那裡依舊是比較重要的北方港口。
起碼在紅樓世界的明朝時期,海運從來都沒有中斷。
大乾延續明制,同樣重視漕運,但海運也沒中斷過。
可就賈蓉探查所知,津門的海運量萎縮到了一定地步,完全不符合其京城海邊門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