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的,這幾年不光是省教育系統,就是全國教育系統的部分光芒,都叫桂花學院這麼一所三本院校給佔去了。
哦,伴隨桂花校隊以升班馬姿態勇奪中超冠軍,聽聞學院已經快要升二本了。
學院的風光,自然引得省會的那幾所知名大學相當不爽。
不就是搞足球麼,他們的資源更多,還怕出不了成績?
受到這樣的氛圍影響,市區中小學,也開始重視足球方面的體育鍛煉。
由俱樂部贊助市級初中高中甚至小學級別的足球聯賽,最近兩年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茶畢竟,眼見著踢球厲害還是能有不少出路的。
不管是受聘當學校的足球老師,還是因為球踢得好輕鬆加入市區的企事業單位,就算單純的踢業餘聯賽也有不菲收入。
就是大學,也特別需要足球踢得好的學生加盟。
那還有什麼好說,市區絕大部分小學中學和高中,已經開啟了體育課足球化的操作。
教育系統,在這方面其實是有相當經驗的。
七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開啟足球職業化的時候,內地可是有好幾個足球強市的。
像是京滬廣,大連,梅州等地的小學,每一個小學生都要進行足球方面的基礎訓練。
剛開始是無球方面折返跑,長跑耐力訓練,以及各種跑步訓練。
接下來,就是帶球,傳接球和射門的基礎訓練然後,還有後面的幾個步驟。
這些訓練加起來,其實強度一點都不大,就跟正常的鍛鍊差不多,也就是體育課的強度罷了。
小學期間,主要還是以培養興趣愛好為主。
等到了初中階段,就開始戰術訓練,特別優秀的則是直接送去體校接受正規訓練。
在學校期間的訓練,不管是難度還是強度都一般,基本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去,稍微刻苦一點就能表現優秀。
可以說,這樣的足球基礎教育相當完備,就是窮人家的孩子都有機會透過踢球出人頭地。
後來,這樣的模式不知道怎麼回事就中止了。
所以說,內地足球不是青訓問題,而是根基不牢的問題。
若是將青訓換做學校之間的聯賽,還有城市學校之間的比賽,都能夠源源不斷湧現出優秀的好苗子。
關鍵是,不用像各種足球學校那樣收費昂貴,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花錢。
對練球沒興趣的學生,完全可以將足球課當做體育鍛煉。
而有想法的學生,就算家庭條件差一些,只要不是窮得吃不起飯,只要願意刻苦鍛鍊還是能夠出頭的。
這樣的模式,才是真正的鞏固根基之法,也不用擔心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