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項羽卻笑道:
“蔣子文在南齊之時被我派去豐都跟閻魔王競爭豐都之主之位,後來做了十殿閻羅第一的秦廣王,這鐘山神宮就留給了我,十殿閻王之中五殿由我中土鬼神執掌,五殿由梵教鬼神執掌,這也算是我等中土鬼神與閻魔等外來鬼神之間的一種妥協。”
穿越者們聞言不由恍然,怪不得他們那邊的民間傳說,蔣歆這位蔣王爺成為了陰間十殿閻羅的第一殿秦廣王,原來根源在這裡頭。
這就好似封建年代朝中一批職位空缺,各派互相競爭,但未免兩敗俱傷最後產生妥協,將職位瓜分了一個意思嗎?
說到這裡,隊伍已經來到了山上神宮之前,就見眼前是一道山門牌坊,上書“蔣山”兩個漢隸大字。
神道兩旁各有一根石柱,叫做“望柱”、“神道柱”,類似華表,一般都建在帝王宮殿、陵墓或者神靈宮殿之前。
望柱之後就是一匹白馬石雕,就是傳說中蔣歆騎白馬顯靈的那匹白馬。
神道兩旁擺放著一對對石獸,看起來跟帝王陵墓類似。只不過後者還會擺放文臣武將的石像。
相比烏江水府那前龍君水晶宮的金碧輝煌,這座籠罩在紅色神光之中的鐘山神宮更加莊嚴肅穆。
鐘山神宮的建築沿襲了漢時的氣勢恢宏、莊嚴古樸的風格,漢承秦制,故漢朝皇宮,都極為講究對稱,在這神宮前方左右兩旁各立著一座闕樓,外觀高大,最早是用於防禦、瞭望使用的。漢代開國後,國內逐漸安定,故而其防禦功能退化,成為宮殿的代表建築。
“闕”通“缺”,直白的解釋就是兩個樓中間有缺口,是充當大門使用,漢代的未央宮、建章宮等宮闕都建有闕樓。
這也是宮闕一詞的由來。
神宮宮殿四周圍牆高大,呈長方形佈局,沿著中軸線前進,前、中、後三大殿莊嚴肅穆,極富氣派,後世的紫禁城三大殿也是如此格局。
可惜的是,如今的神宮似乎並不完整,遠遠看去三大殿後方似乎有著缺損。
項羽指著那邊解釋道:“這蔣王廟其實並非是真正的鐘山神宮,只能說是蔣子文的神祠靈境,或許建成後全盛時可稱神宮,但從蔣子文封神到離去當了秦廣王,這二百多年間也未能完全建成,那後殿方向就是曾經鐘山神宮的殘垣斷壁,我接手神宮之後也沒心思去繼續修建,只是前面兩殿已經夠用了……”
穿越者們朝著霸王所指的神宮後殿望去,雖然隱隱只剩斷壁殘垣,草木倒伏,但依稀能夠看出昔日的仙境盛景的輪廓。
就在他們感懷之時,神宮大門敞開,一位身穿羽衣,頭戴金冠,面容溫潤如玉,看起來如同四十餘歲左右的中年道士走了出來。
這道士身形籠罩在一層淡淡金輝之中,身形挺立,廣袍大袖,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之仙人,手中沒有拿拂塵,卻捧著一柄金鑲玉的如意,足有大半手臂那麼長,上面金花紫氣光華閃爍,顯然是一件稀有的寶物。
“兄長,這幾位就是你請來的客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