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故宅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
相傳金家姑嫂,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是“修眉細描寫春山,攬竹簫佩如玉環”。
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
於是,此井雅稱“胭脂柔滂井”。
有詩曰:金家姑嫂秀色鍾,秋水並蒂顯芙蓉。
黑背貓進來後,一頭扎進後院,它的鼻子在後院中嗅著,想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後院早就衰敗不堪,古井也被枯枝落葉覆蓋著。
邊上的涼亭被蛛網覆蓋,沒有雅緻的意境,有的只是灰敗。
涼亭的頂部是個八角形的瓦楞,像個銅鑼傘蓋,八個角上,有四個角原來是懸掛著銅鈴的,風一吹會發出叮鈴鈴的響聲。
按照蓋涼亭的初衷,是為了夏天,在古井這裡納涼用的,亭子下有石條長凳子,中間還有一個石板的方面桌子。
石頭桌面是由一個棋盤方格組成的,可以下棋,可以玩麻將,上面已經覆蓋了灰塵和枯葉。
從格局上看,這裡是金家姑嫂休閒納涼,對弈棋局的娛樂地。
遙遙看去,彷彿眼前能對映出一幅畫面:“嫂子,你想玩什麼花色,是下棋,還是麻將?”
一錦衣女子巧笑著道。
“妹妹說了算,下棋吧,一會兒時間就過去了,花色麻將,兩個人只能猜顏色。”
鵝黃色袖衫女子清雅脫俗,語氣很輕。
“水靈兒,去老太太房間把那幾幅麻將拿來,順便叫一聲她老人家,要過來玩幾圈不?”
錦衣女子囑咐邊上候著的女孩,她是跟著鵝黃繡衫女子的貼身丫環,喚作水靈兒。
這對姑嫂,正是金家的太太水柔和小姑子金花。
“好嘞,俺這就去取,你們等會兒,這泡著的茶放桌子上了。”
說完,水靈兒一跳一躍地去了,一個及笄之年的丫頭,看著還像個孩子似的。
人長得水靈,有一種靈韻似的。
水靈兒到了前院,見著老太太,這是一個上了年紀,但很優雅的老太太。
金家老太太劉氏,本是榆林古羌人的後裔,明永樂年間,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幹,率領妻子來降,其先祖被賞賜金姓氏,其夫亦是同族。
劉氏跟隨其夫金東山,在山東一帶做生意,後遷徙到臨縣,是為了明皇室打造故宮,運送皇家御用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