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比伯帶著三個兒子回到了家。他讓兒子們去卸車,自己則進了屋子。
妻子雅麗早已準備好飯菜,坐在桌旁,藉著房間內的爐火縫補著衣服。
“糧食賣出去了嗎?”見丈夫臉上沒有出門時那麼難看,她期盼著問道。
比伯搖了搖頭,去水缸旁喝了一大碗水。
“列齊說的沒錯,那些諾亞糧商們一個都沒來,咱們本地的糧店價格又壓得太低。”
“那這可怎麼辦,隔壁村那家養馬的我都已經打聽好了,五個金幣一匹幼馬,看著相當不錯。”雅麗低聲嘆道。
大兒子錫克很快就要成年了,按照凱隆的習俗,他應該分出去自己生活。
而錫克不想進城學手藝或者當力工,本來家裡是打算給他買一匹可以幫助耕地的馬,然後再找村長買一塊村裡的荒地、蓋間屋子,這新家也就算了立住了。
比伯夫婦對此早就算得好好的,人情、家當、馬匹這些東西,家裡這幾年攢的錢再加上今年賣掉的糧食,正好夠用。
可這商道一堵,頓時就打亂了他們的計劃。見妻子唉聲嘆氣的樣子,比伯也很是煩悶。
他一方面煩糧食售賣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午在鎮子上遇到的事情。
那個自稱是學生的年輕人說,只有反抗才能讓大人物們妥協,他們應該和上層談判。
目的只有一個,要不本地商人以往年的平均糧食價格收購他們的糧食,要不就讓諾亞的糧商進來,嚮往年一樣正常售賣給他們。
這就是他們的全部計劃。很簡單,所以也很容易讓在場的人都弄懂了其中的意思。
相比於比伯之前遇到的那些鼓動抗議的人,他覺得今天這個傢伙似乎確實更可信一點。
至少,他沒說那些自己聽不懂的理想、自由、平等之類的詞句。而是直接了當的表示,大家拿不到錢肯定不行,那就給官老爺們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明白自己這些底層人的要求。
這種說辭很快就打動了不少人,辛苦一整年的收成,他們可不想賤賣。
於是,當場就有幾十個響應了那個年輕人的話,聽從他的建議,準備聯合起來,去城裡‘討個說法’。
要不是比伯攔著,他那個激動的大兒子估計當場就要報名了。現在回到家,他將這件事跟妻子一說,後者立刻驚呼道:“那些人是想去造反?”比伯搖頭道:“不是造反,造反的事情誰會去幹,那人說是要領大家去城裡市政廳門口遊行抗議。”
“那些不好吧,會被城衛軍抓進牢裡的。”雅麗顯得有些害怕,
“你沒帶著兒子報名吧?”
“沒有,我想再看看。”比伯猶豫道。
“再看看?難道你還真想去?”
“人多力量大嘛,我看這事兒有可能成。”
“別想了,以前咱們忍飢挨餓的時候,不也有很多人去城裡鬧事嗎,結果怎麼樣,你又不是不知道。”凱隆王國因為土地和糧食問題,早些年經常出現一些性質介於造反起義和抗議暴動之間的小規模群體事件。
比伯剛結婚那會兒也被忽悠著參加過,去城裡和鎮子上很是鬧了幾天,還搶了點東西回來,但最後軍隊一出動,事態很快就被控制,他也被村裡的人舉報,讓治安隊給抓進牢裡,後來又被送去做苦力,大半年才給放出來。
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教訓,比伯之後安穩了很多,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再也不攙和那些破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