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來不及回南寧了,又馬上是歲歲年年的週歲,兩人決定就在這邊兒,喊上相熟的人一起熱鬧熱鬧。
提前一天去送了訊息,因為如今已經上凍,地裡的事兒什麼也做不成,除了在作坊工作的村民,其他人都準備“貓冬”了。
一聽說黑土家的那對兒雙生子要抓周,便都興高采烈的帶著家裡的東西來了。
有些人家,家裡有人被選到了作坊,那麼出手就大方一點兒,帶著吃食和銅板。
條件差點兒的,也帶著家裡的醃肉啊什麼之類的過來了。
正堂最大,秦晚詞讓鉉十九早早的把地火龍給升起來了,屋子裡暖暖的。
人少感覺還不明顯,等人們都到齊了,從中間用屏風隔開,氣氛起來,一下子更暖和了。
有些人帶來了炕乾的小魚乾,還有醃製好的鹹魚。
秦晚詞手把手教了村裡很多大娘這些魚肉的做法。
這裡寒冷,魚肉生長慢,但是肉質細膩緊實,刺其實相對還是少的了,腥氣也沒那麼重。
就是最簡單的鐵鍋燉河魚,加了蔥薑蒜和醋,也是極致的美味了。
燒製土陶,底下打孔,蔥薑蒜都是哪怕冬天都能在家裡的屋子裡茁壯成長的植物。
做菜的時候掐上一段兒,也多出一個味道。
秦晚詞一一道謝,但是轉身就把大家帶來的食物都做了出來。
“這裡冬天的時候,外面的都上凍了,幾乎什麼都做不成,要是吃的儲備不夠,那都是餓著的了,他們帶來食物,其實是他們最珍貴的東西了,不如就這個時候一起吃了吧。”
幾個孩子點點頭,表示明白,一個個的圍繞在廚房,陪著秦晚詞忙碌。
而莫予書則是帶著圓圓和瑩寶,給歲歲和年年換上了一身紅彤彤的小老虎的衣服,也厚實,戴上了虎頭帽,在屋子裡走來走去。
特別小的小魚都被村民們放生了,經過一個冬天,在那凍得結結實實的冰面底下,等到新春到了,那就是又肥又嫩,能填飽肚子了。
小魚,直接炕幹,做成小魚乾,連刺都是酥的,吃的時候格外的脆,香極了。
再大點兒的,醃製一下,直接就掛在不住人屋簷下,等冬天,那簡直就是天然的冰箱,肉類能儲存很久。
這樣,魚的腥氣都沒有了。
而刺的原因,不是專業的從小拿刀的廚子,要把魚做成無骨魚,還是有點兒難度,所以儘量讓刺也不那麼的難纏。
醃製好的鹹魚比較硬,但是用豆豉蒸一下,就會變得又軟又糯,汁水豐富,魚骨頭也變得軟糯,不會那麼扎人,慢慢咀嚼,混合著汁水和魚肉的細嫩,越嚼越香。
尤其是蒸出來的豆豉鹹魚,味道濃厚,也適合這邊兒喜歡濃油赤醬的口味。
香濃鹹香,配合著各種菜,熱熱鬧鬧的吃完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