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第一臣>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 (1 / 3)

中華吳國元年秋……以吳國公朱元璋並中書省名義,下發一連串新的法令。這些法令堪稱均田大綱之後,最密集,最詳盡的一批律令。

張希孟和宋濂作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准之後,由李善長統領的六部負責執行。

而且自此之後,整個中華吳國的中樞格局也就成型了。

張希孟統領學士院,太學,通政司等衙門,基本承擔起國家大腦的角色。由他們起草政令,朱元璋負責決策,李善長的六部負責執行。

類比起來,張希孟這邊相當於三省當中的中書省,李善長的中書省反而更像是負責執行的尚書省。

但是仔細研究一下決策過程,就會發現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雖然中華吳國披著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實質精髓完全不一樣。

重大的法令,不是張希孟這邊異想天開,就可以隨便提出來的。

通常都要先形成構想,然後交由各方討論,送到朱元璋面前決定下來,然後中書六部才會負責落實。

李善長是會全程參與的,當然了,張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結束了,他還要負責監督落實,評估政策效果,進行後續的調整。

總而言之,雙方不敢說親如一家,但也沒有勢同水火,凡事必須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而這個新的決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項法令,就是針對昔日均田法大綱的說明……首先,原本的均田發包含口糧田、流轉田和桑麻田三個部分,而這一次則是規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貧瘠,產出很低的地區,才會保留口糧田。

換句話說,基本上就是最高納入統治的淮西之地,由於洪災戰亂, 地廣人稀, 急需恢復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賦的口糧田。

到了江南地區,人口相對稠密,如果再給每個人分口糧田, 還免除田賦,那麼好些魚米之鄉, 全都不用繳納田賦了。

這肯定是朱家軍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口糧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後打到了北方, 面對急需恢復民生,又人口稀少的華北地區, 也會恢復口糧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這個也需要調整,因為淮西之地,飽受黃河水患之苦, 需要恢復生態, 老百姓種果樹, 種桑樹, 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條件, 朱家軍是不收稅的。

但是到了江南,情況就變了,因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視作桑麻田, 甚至有人把茶園也當成了桑麻田。

這要是也不收稅,就沒有道理了。

因此針對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稅的,而且稅率比起農田還要高一些。

說白了, 還是希望老百姓多種糧食。

不過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幾千年形成的農業習慣, 老百姓出於對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潤再低,也會喜歡種糧食,還用得著在稅率上費力氣嗎?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群體了,地主大戶!

畢竟不管多大的災,佃戶和餓死,地主大戶可不會。

朱元璋家破人亡, 地主劉德卻是完好無損,甚至還趁機多兼併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區,地主大戶,尤其是一些絲綢棉布的大戶, 他們是願意改稻為桑的。

畢竟他們不但不會捱餓,還有辦法從外面大舉購買糧食,然後再向老百姓高價出售,大賺一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