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京畿道之後,唐離並不曾直入長安,而是就此折嚮往潼關而去。此時的潼關聚集有自江南各鎮調集的近八萬軍隊,在新羅名將高仙芝的率領下護衛長安門戶,此次平叛之戰,依朝廷詔令,主掌潼關地高仙芝與隴西哥舒翰,及坐鎮河南道的封常清同為平叛軍天下兵馬副元帥。本就屬唐離的監軍範圍,是以他一路此來並不顯得突兀。
到達潼關當日,唐離即寫了一本要求前往帝京獻俘地奏章呈往長安,隨後便譴傳令信使前往汴州,請封常清前來潼關議事。
眼下形勢已明,隨著哥舒翰西出河北道截斷范陽叛軍主力北竄的退路,朝廷平叛軍在大唐北地已完成對叛軍的戰略合圍之勢,時令已到四月。位於高原上地吐蕃氣候漸次開始回暖,這就要求戰事需儘快結束,務必在七月之前使隴西軍及江南各道防範吐蕃東侵的軍隊得以各回舊有防區。
“高副帥。封副帥,自平叛軍集結之日至今已是半載有餘,半年以來,無數大唐百姓流離失所,飢寒凍病而死者不計其數;而為支應三十萬大軍所需,朝廷也已是傾國之力,實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這其間,尤其是近月以來二位副帥想必同本監軍一樣沒少遭百姓惡罵。而戶部及楊相連連催戰的信箋想必也沒少收。前時我等忍辱遲延的目的是為一戰平叛,以免叛軍回竄河北道,留下無窮遺患,究其本心是為朝廷計;而今戰略大勢已成,為朝廷計,便需速戰,大戰能早一日結束,則萬千百姓便少受一日流落他鄉之苦。也可使陛下少一日憂心,這些都是我等為人臣子者的本份。今日合議之後,便請高副帥率聚集潼關地江南鎮軍出潼關,北進河東道,而封副帥則率六萬新軍沿阿史殘軍北上舊路渡黃河入河東道參戰,三路大軍齊發,力爭一月之內結束戰事,縱然戰事不順,至遲不得拖延到六月中旬”,潼關高仙芝帥帳之內。唐離說到這裡,已是拱手做禮道:“某?為監軍,絕不插手具體戰事指揮,決戰在即,就拜託諸位副帥了,若此戰能得速勝,某必率先上本為諸位請功加爵;若戰事綿延難進,諸軍有相互推諉避戰之事,本監軍天子劍下需也容不得同僚情分!”。
合議之後,封常清即刻帶領牙兵迴轉汴州,而高仙芝也著手準備出兵,一時間潼關上下人忙馬嘶地好不熱鬧,相比之下,倒是唐離自己輕鬆了許多,當日下午,長安欽使抵達,傳天子詔書準唐離回京報捷獻俘。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去歲領使職出京時,京畿道正是風雪漫天,而今重走這條舊路,已是春深正濃時節,縱然心中尚有掛礙,但面對如斯美景,唐離也不免沉醉。
過新豐縣不久已至灞橋,今日的灞橋早沒了往日迎來送往的喧鬧,橋這邊固然是空無一人,而靠近長安地那一側卻是冠冕雲集,皇城六部百官在政事堂首輔的率領下親迎平叛軍首戰回京報捷獻俘的監軍使唐離。
這是春日的上午,千餘玄甲護騎環衛的唐離依舊是一身儒衫打扮,春日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愈發顯得輕騎風流,灞橋另一側的楊國忠久久的注視著這個身影,雙眼中地神色複雜之極,正是眼前這個青年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毫不輕他賤他,也正是他不惜借出百萬貫鉅款扶植自己上位,同樣的這個青年曾一度成為自己最可信賴的知心好友,僅僅還在一年之前,他們
尚是親密無間。但舊有的一切都隨著小李相公的身去,身為外戚首領、首輔相公的楊國忠無論心下如何,都只能看著唐離與自己地關係漸行漸遠,從友人到政敵,如此急劇的轉變怎不令人唏噓。
“相公,相公!”,身後左側戶部尚書章仇兼瓊的小聲提醒驚醒了沉思感慨中的楊國忠,自嘲的一笑,肅手略整了整衣袖,楊國忠昂然抬頭首領著文武百官向橋上走去。
灞橋另一側,早已下馬步行的唐離加快了腳步,當先向剛剛踏上橋頭的楊國忠並百官隊伍道:“這只是初戰小勝,如何當得起諸位大人如此,楊相,折殺我了!”。
“陛下親下口詔。命政事堂率在京文武百官郊迎十里,若不是我等臣子勸的急,皇上更要親來!本朝若論聖眷,再無人能比得上別情你了!”,雙手虛扶唐離,楊國忠笑意晏晏道:“別情莫怪。我等這樣勸著,也是為將來留個退步餘地,若是初戰告捷便聖上親迎,那克建全功、凱旋還朝之日,這儀注該怎麼安排?”。
聽著楊國忠此言,想著數月不見的小皇帝,唐離心頭不免湧起一股暖意。心下雖是如此,面上卻不為所動。邊聽楊國忠敘話,邊向後邊隨來的諸部尚書含笑拱手為禮,“楊相說地是正理。為聖上分憂本是臣子本份,如何當得起陛下親迎”。
“首戰大捷,數萬敵軍束手稱降,阿史那承慶自殺,這豈能算得小勝?”,言至此處,楊國忠略側了側身子向百官道:“諸官以為如何?”。
錦上添花的事兒誰不想做,只是適才首輔相公在說話,容不上他們插嘴。此時見楊國忠丟出個話縫兒,眾人那兒還不介面奉承,一時之間“國之干城”等等言語蜂擁而來,唐離面前見到的都是一片燦爛笑臉。
正在這花團錦簇達到郊迎高潮的當口兒,百官隊伍後部卻聽著一聲清脆的咳嗽聲,隨後就聽一個年輕的聲音傳來道:“范陽叛軍不過二十餘萬,朝廷集結三十萬大軍半載有餘,耗費國幣千萬。數十百萬百姓流離失所,不過換來一場小勝……”,這年輕地聲音還待再說,便被此時正在唐離身側的御史中丞厲聲喝斷:“放肆!鮮于琪,郊迎唐監軍使乃是聖上旨意,爾難道是想抗旨不成?還不退下!”。
原本的好氣氛就此打斷,隨著唐離的目光看去,原本排序站在鮮于琪前面的官員都忙不迭的閃開身去。
唐離見這鮮于琪不過三十二三年紀,卻已穿著一身五品緋紅官衣,顯然是少年得意的新貴了。面對御史中丞的喝斥。此人雖住了口拱手彎腰聽訓,但眉眼間地神色並無半分懼怕之意,相反的卻隱隱約約透出些得意來。
恰在此時,楊國忠的哈哈一笑打破了場中地尷尬,“此人本是後進的狂生,剛自江南調京未久,別情莫與他一般計較!陛下正在宮中等候別情,咱們這就回宮要緊”。
自鮮于琪身上收回目光,唐離淡淡一笑道:“楊相請!”。
一路車馬煌煌回城,楊國忠沒有邀唐離入他氈車,唐離也就樂得逍遙,上了禮部調來的車駕而行。隨行百官見到眼前這一幕,雖是口中無話,但心中不免哀嘆一聲:“楊、李之爭終於擺上檯面了,可憐這後面的日子又不好過嘍!”。
車隊前行未遠,慵坐在軒車中的唐離就聽車窗處一陣輕微的叩擊聲,掀開簾幕看時卻是策馬小跑過來的唐九,俯身馬上靠近了車窗,唐九低聲道:“少爺,查清楚了,適才那鮮于琪乃是御史臺殿院侍御史,三個月前才到京。此人非進士出身,乃是在劍南道以‘吏幹’得以擢升調京。”
“劍南道!鮮于……”,聽唐九說到這裡,唐離插話問道:“此人與現任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什麼關係?”。
“適才李中丞的貼身下人告知,鮮于琪的父親正是鮮于仲通,且其自劍南道調京安置在御史臺,是楊相發過話地”,言至此處,唐九卻沒退去,續又道:“李中丞傳過話來,他也沒料到鮮于琪竟敢如此放肆,還請少爺……”。
“他李南坡上面有個御史大夫壓著,鮮于琪又這麼大來頭,未必眼裡有他”,嘴角隱隱一笑,唐離擺擺手道:“此事怪不著他,著他不必如此蛇蛇蠍蠍的”。
馬上的唐九略一躬身後去了,唐離放下車幕時喃喃自語道:“當著百官的面故意拂我的面子,這到底是楊國忠的主意,還是鮮于琪自作主張?離京這才幾日,我莫非真就成了病貓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