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開餌,張揚絕對是宗師級的,六杯餌料也就一斤多不到兩斤的量,換做平常實戰釣魚中臨時開餌的話,張揚連量杯都懶得用,可以說閉著眼睛撩水隨便攪和下,都能把餌料開到完美狀態。
但是現場給水友小夥伴演示開餌進行教學,跟自己開餌拿來釣魚,多少還是有點區別的。
這不,張揚在習慣性的快速攪拌幾下之後反應了過來,放慢了速度,並且開始了講解。
“平常你們自己釣魚的時候,開餌方面,有啥問題嗎?正好可以現場給你們演示,解答一波!”張揚抬頭問道。
不問還沒人說話,問題一甩出來,旁邊的小哥立馬跟個乖學生似的舉手。
“我開餌總感覺控制不好餌料的狀態,一不留神就出來黏疙瘩是咋回事兒啊?我也看過不少人開餌操作,感覺自己的流程跟水比也沒問題呀!”
小哥這麼一說黏疙瘩的問題,其他幾個人也附和起來。
“我也是這樣,餌料開不好就容易起疙瘩!有時候一次性水加不夠,硬芯兒很影響手感,該咋操作避免這種問題啊?”
“我也是開餌不太好,明明看起來開出來的餌料狀態聽好了,放一會兒之後,又變得太乾捏不上了,再加水,又很容易控制不好水比!”
聽著身邊幾個小哥們在平常釣魚裡遇到的問題,張揚咧嘴微微一笑。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開餌起疙瘩是咋回事兒?該怎麼解決!
在開餌的時候,加水最好是一次性加足,在水跟乾粉接觸的短時間裡,儘快的攪拌均勻,這樣就會盡可能的避免起疙瘩的問題!
所謂的疙瘩,其實就是區域性的餌料水分太多,粘到了一起沒有第一時間打散滲透到了芯子裡!等黏性體現出來了,再想打散的時候,吃飽了水就不容易操作了!
想要開好的餌料沒有餌芯兒疙瘩,可以在大致攪拌均勻之後,再重點把餌料用掌心搓一下,像這樣!”
張揚在一邊回答問題的同時,一邊上手現場演示了一下,十指攤開在餌料堆裡抄了一把,然後迅速的利用雙手進行揉搓,揉搓過後的餌料,再第二次抄一下,跟沒揉搓到的餌料重新打散混合到一起。
黃色風暴這款餌料本身的膨化係數比較高,吸水性就更好,所以在開餌上難度降低了不少,再加上張揚的揉搓抖散操作過後,偶爾有小的黏連,也被迅速破開,來回幾下的功夫,餌料蓬鬆的狀態就出來了。
“喏,把餌料抄散,再搓幾下重新打勻,狀態就出來!一代的小黃面裡,部分成分膨化之後黏性比較大,所以開餌的時候疙瘩問題會相對多一些,現在大家看到的黃色風暴,這種問題會少的多!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為啥開餌的時候感覺餌料狀態已經差不多了,但是放到一邊醒置一會兒,再上手的時候,又變幹了很難上鉤?
這也是個釣魚新手對餌料狀態認識不足的通病,從微觀上來說,水跟餌料粉末的結合,是需要時間來進行的,時間越長,結合的越充分!
開餌的時候,咱們感覺水比正好了,但是等餌料放置的時候,粉末的水分繼續均勻擴散,表面的水分就會變少,也就是餌料變幹了。
所以,有經驗的釣手,在開餌的時候,加水會有個提前量預判,剛開始的時候感覺水比略大一丟丟偏溼潤,但是放置個十多分鐘,等水分擴散完成了,狀態就正好了!
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一個量杯就完事兒。
拿到一款不瞭解效能的餌料,用不同的水比開餌試一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水比之後,往後再開餌,就一直用量杯進行,一次性把水加足,把狀態抖散,這些小問題就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