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猶豫歸猶豫,他沒有慌神。
在做決定之前,他更換子線,在窩點周圍區域輪流拋了幾桿。
隔著20公分左右的距離,第二次掛底!
這次沒有把子線切斷,反而被他拉了上來,鉤尖上掛著黑乎乎毛茸茸的水底絮狀物,果然是掛到無紡布了。
窩子裡無紡布翹起來了,這讓張揚換地方做窩的想法徹底落空。
這種情況的釣位就是塘裡最差的那種,規規矩矩的釣底,死都不知道怎麼死。
上一場還是奪冠大熱門,第二場抽了個坑爹釣位,一時間張揚有點小鬱悶。
咋辦?咋辦?咋辦?
張揚腦海裡飛速的思考,判斷權衡利害得失。
是近點扎蛤蟆先開杆?還是繞過正釣區域,遠點大飛鉛夠遠?
不同的做釣策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後續影響,這些法子可能都能上幾條魚,但是想要把魚釣好,單單糊弄幾條魚可夠嗆能拿成績的。
這就像大學考試,六十分才能及格過關,歪門邪道考個59分,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本質上59分跟30分50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就在張揚高速思考的時候,旁邊釣手提竿刺魚,突然的刺魚聲讓張揚微微一愣。
隔壁中魚了?張揚比賽中對周圍的情況是非常敏感的,立刻扭頭觀察。
摘鉤回魚啥的沒啥好看的,張揚主要想看的是對方上餌方式,以及浮漂動作。
這一觀察,還真讓他發現一點端倪。
隔壁釣手技術應該很一般,用的餌料是第一場剩下的拉餌,兩顆餌團拉的很不規矩,鉤柄上都拖得老長,一看就是業餘水準。
不過拋竿入水之後,在浮漂翻身的過程中,張揚竟然發現了幾個明顯的離底小動作。半目的小起浮,張揚判斷餌料沒有入口,但是很明顯有魚在追餌遊動。
“這都行?”看到隔壁釣友歪打正著出現的漂相,張揚眼前一亮,迅速做出了判斷。
下一秒,就看到他果斷的從釣位上起身,從釣箱裡取出一份黃面,再加入30%的拉絲粉少量超誘、雪花粉,現場開制了一份比重適中的混養拉餌。
餌料開好張揚攏起擠壓餌料,很快就拉出兩顆狀態不錯的餌球。
拉餌做好了,張揚再把鉛墜上推大概十公分,調整成小飛鉛的狀態,耐著性子繼續做釣。
經過這個小細節調整,搓餌變拉餌,餌料的比重降低,小飛鉛狀態下,子線的二擺速度也放慢,這就給了臨底區域的魚層更多追餌介面的機會。
跟隔壁釣手捱得這麼近,對方有動作,自己不應該一口沒有,釣離底的區域,正好還能避開底部的掛底環境。
耐著性子連續拋了四五杆,浮漂總算開始給動作了,漂目晃晃悠悠一個小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