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了窩子,張揚在朝天鉤上面掛上一整根的活蚯蚓,手腕一蕩,很隨意的將魚鉤拋進了釣點裡。
鮮竹子做的魚竿有點重,拿在手裡手感略差,但是張揚暫時沒錢,只能湊合用。
窩子打好大概十五分鐘左右,浮漂開始有了動靜,飄在水面上的三顆泡沫豆出現細微的下拉動作,
張揚掃了一眼,沒有急著提竿。
釣魚雖然大部分人只是當做消遣,可是實際上這是一門非常深奧的綜合學問,想要學會皮毛容易,但是想要學精非常難。
就比如這同樣一個浮漂的細微動作,在釣魚高手眼中跟普通釣手相比,得到的資訊就是完全不同的。
透過觀察,張揚判斷這是窩點裡已經有魚了,但是魚量比較少,個頭也小,小魚對整根的蚯蚓發動攻擊,但是吞不下去,這才會出現顫顫巍巍的小點動漂相。
這時候提竿命中率很低,所以張揚沒有急著提竿。
又過了幾分鐘,試探吃餌的小動作變少了,突然水面飄著的漂豆被拉下去一整顆,隨後水下的三顆迅速頂了上來。
張揚一看這先拉後頂漂的動作就知道是鯽魚吃死口了,手腕一抖提竿刺魚!
杆尖子傳來了沉甸甸的觸感,第一條鯽魚個頭不小!
感受著水下魚的力道,張揚將杆子揚起,利用竹竿的腰力將魚頂出了水面。
一條四兩的大板鯽,張揚興奮的將杆子舉過頭頂,直接將魚飛了上來。
摘鉤,掃了一眼魚鉤掛在嘴上的位置,魚嘴正中間不深不淺,一整根蚯蚓還在魚鉤上沒有吞掉。
像這種三四兩的野生大板鯽現在汶河還時常可以釣到不算稀罕。
再往後兩年,因為上游減少放水,再加上水位降低之後附近村電工網工的摧殘,這玩意可就難找了。
第一條魚就是大板鯽,這可是個好兆頭,張揚滿意的將魚放到桶裡灌上水,繼續做釣。
有了第一條魚開口,後面陸續就開始上魚了,魚群已經發現了窩點裡混雜泥土中的玉米碴子,逐漸開始聚集起來。
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
張揚越釣越順手,連續中獲了好幾條鯽魚,
美中不足的是後面幾條鯽魚個頭小很多,只有二兩出頭的樣子。
野生鯽魚嘛,不可能都一般大,張揚也不在乎,耐著性子繼續做釣。
連續釣了五條魚之後,窩點裡冷清起來,張揚重新掛了條新鮮蚯蚓拋竿入水,耐心等了幾分鐘浮漂竟然沒有任何動靜!
擦!難倒發窩就來了五條魚?
張揚心底暗自嘀咕,但是眼睛一直盯著水裡的浮漂沒有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