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啟再度出現,來到了鯨頭上,問道:“你用自己的身體養活眾生,每天還要忍受他們啄食割切,這樣的痛苦無法形容,但你卻依然堅持不死,為什麼?你已經將自己所有的肉都獻出去了,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卻聽見雲鯨回答道:“我不能這麼做啊!如果我死了,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眾生將再度陷入飢餓的困境,又會開始互相殺害啖食以生活。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生,所以,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
李啟歎服。
但他馬上又說道:“那你為什麼不修行呢?你修復身體所做的努力,完全足夠你入品了,你到了九品之後,以這幅肉身的天資,你能供養更多的人。”
但是,雲鯨卻回答道:“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是出於不忍心才供養他們的,這是我想這麼做,而不是為了供養他們而供養他們,何必如此呢?”
這個回答,給李啟整愣了。
但他還是馬上理解了雲鯨的意思。
雲鯨的一切都很單純。
他不忍心,於是以身供養終身。
這和修行沒有任何關係,他不會為了供養而去修行,也不是為了供養而供養。
為了更好的供養而去修行,那供養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答案是,供養什麼都不為,就是慈悲在心,僅此而已。
所以,他不會為了‘更好的供養’而去修行,因為供養根本就不存在‘更好’的這麼一說。
阿彌陀佛鍛造阿彌陀淨土,廣納萬億世界的生靈,並不比一個小沙彌將自己的饅頭捐出去更高尚。
二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慈悲’。
同理,不入品的雲鯨以肉身供養眾生,也並不比九品的雲鯨更卑微,既然如此,那修行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何要修行呢?
根據這個問題,李啟和雲鯨的內心,開始互相映照。
李啟閱讀著雲鯨的內心,雲鯨也看著李啟的內心,兩者就像是互相對立著的兩面鏡子,開始不斷的反射同樣的事物。
理論上來說,站在兩面面對面放著的鏡子之間會出現無限個像,因為相對映象可以反覆反射,但實際上不會是無限,最終有多少對映,主要取決於鏡子對光線的散射及吸收效果,換句話說,叫‘解析度極限’。
就看那一面鏡子更光滑,反射率更高,那麼就能重複更多次。
而李啟感受著這種不斷的對映,最終,李啟停了下來。
雲鯨的內心太過於純淨。
李啟雖然也能映照內心,但他卻不如對方,所以這種無限的對映只會停在李啟這邊,這是李啟不如對方的表現。
這讓李啟驚歎。
與此同時,關於雲鯨的答案,自然而然也就浮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