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啟敏銳的意識到。
這是和那佛凋的三十二相一樣,是第二重迷心。
他現在以為的真實,依然不是真實。
那些資訊流,李啟完全無法理解,這純粹是亂碼,雖然可以被解碼成眼睛所看見的‘畫面’,但很顯然,李啟沒有解碼能力,解碼是隻有五蘊才能做到的事情。
這樣的亂碼,或許可以理解成‘汙染’。
難以置信的,無法理解的,不可名狀的資訊流沖刷了李啟的心智,試圖將他的心智摧垮,變成徹徹底底的碎片。
好在……
不知為什麼,李啟竟有些習慣和放鬆。
多年以來的灌腦,讓他早已習慣了龐大的資訊流,蘊含著無窮現實的資訊確實很可怕,但李啟很欣慰。
就好像舉重選手被一塊巨石攔路,專業對口了屬於是。
李啟撐住了這樣的資訊流,但他不可能一直撐住,舉重選手也只會舉三秒鐘,亮燈了就會放下。
一直舉,會死的。
他也堅持了三秒,然後果斷結束了那隻術法眼。
湧進來的資訊已經足夠多了。
李啟準備將這些資訊進行編碼,把破碎的資訊流還原成畫面資訊。
做這件事的難度大概等於在不認識英語的情況下,把一本英語書翻譯成中文。
幾乎不可能做到。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李啟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最擅長找辦法,在找到這個辦法之前,他本來就嘗試了許許多多的方法。
首先,李啟可以確認,這些都是影象資訊,因為這些資訊都是從術法構造的眼睛中,真知道韻強行讀取來的。
視覺資訊是什麼?可以大致分成顏色,圖形,空間縱深,明暗對比。
那麼,這些資訊,完全可以視作一副‘拼圖’。
透過圖形和想象的輔助,先開始將這些雜亂的資訊和圖形顏色進行聯絡,進行含義層面的“通聯”。
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具象到抽象進行排列,將簡單的,直接的,比如顏色等資訊分成第一級。
出現意義無法確定的資訊就暫時放棄,標定為第二級。
基於第一級所得進行簡單組合,摸索第二級的基本組織結構。
基於第二級基本語法結構,透過新增意義確定更多意義,標定為第三級。
組合第三級的結構,形成最終的畫面,檢視邏輯順序,透過這種方法進行對第一級猜測的驗證,如果出現邏輯錯誤那就說明第一級的假設出錯,重新進行假設,使得最終結果符合第三級的驗證,符合常見的‘邏輯認知’。
可能出現意義無法確定的現象,不過多樣本多次重複確認大概能排除大部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