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李啟正兒八經的可以說自己是一位兵家修士了。
在經過了太學的那位遊騎將軍的系統性指導之後,他已經成為了一名科班級別的兵家修士。
他也可以凝聚兵氣,可以施展兵家神通,並且能以軍法約束規定體內的氣。
這樣做之後,人道對巫道的衝擊就小了很多。
相較於動不動就掰扯天地大道,這個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儒家,兵家在這方面的影響就小很多,所以不會衝擊原本巫道的地盤,也不會搶奪巫道對人身小天地的最終解釋權。
如果李啟修行儒家,那他就得去解釋解釋‘祭祀’到底應該是人來實行,還是巫來實行。
這問題能讓他直接自爆。
這也是他選擇兵家的問題。
兵家是很務實的道統,在談玄弄虛這方面比較好把控,又有了道門思想在其中調和,讓李啟徹底穩固了自己的修為。
他現在,也可以使用
至於道門思想,李啟則是潤物細無聲的蔓延到全身,用來做調和的。
不過,這也讓李啟修行了一些道門術法,比如最基礎的五行術,還有吐納術之類的,假裝一下八品左右的道士,估計七品以下的人是分不出來的。
這是他修為上的變化。
除此之外,界限之說在兵家的法門,也不止是雛形,而是有了一整個框架了。
太學生們,包括李烈騎在內,與和李啟通力合作,這個班的人總算是合力搞出了這個法門的大體框架。
還有最佳化的空間,但這不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成為了一個可以複製,可以傳授給別人,能夠在任何學會的人手中復現出來的兵家法門。
具體叫什麼名字還沒想好,但整體已經能夠發揮出極強的效果。
透過這個法門凝聚而成的兵氣,不受陣勢影響,而是更注重人心上的團結能力。
不再以人為基礎單位凝聚兵氣,而是以小集體為基礎單位。
這樣的話,個人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只要這些小集體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群體崩潰,兵氣就不會受到影響。
也就是說,只要在軍隊中使用這一法門,靈活性就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能夠像是波浪一樣一波一波的衝鋒,由小隊集體牽頭進行穿插突擊作戰。
這些衝出去的小隊,也可以得到兵氣的庇佑,存活能力和殺傷力,以及機動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而不是和以往一樣,必須排兵佈陣,呆板的按照陣勢佈置站位。
兩邊戰力差不多,一邊可以到處跑,一邊只能站著應對,這優勢可就大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