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疑惑的看著李啟,似乎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勾八。
有些人惱怒不已,罵著李啟打斷了程序,明明自己正聽在精彩處。
還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反正也聽不懂,倒不如在第一線看看熱鬧,所以開始起鬨。
還有的滿臉輕視,似乎覺得李啟自不量力,居然敢質問一位太學博士!等著被打臉吧。
當然,更多的人還是報以觀望的態度,就好像是路人一樣,只是圍觀。
一瞬間,李啟突然就成為了百多萬人的中心。
李啟說完這話,坦然的看著太學博士。
那位太學博士本來是怒氣衝衝的質問李啟為何擾亂課堂,李啟覺得他被頂撞之後,恐怕會更惱怒吧?
然而,出乎李啟預料的是,這位博士在聽見了李啟的頂撞質問之後,反而消氣了。
“原來你是心有疑惑,所以才擾亂課堂,那這次便饒過你,至於你的問題,你覺得何處有疏漏,何處有矛盾,何處又混亂不堪?說出來,我一一解答。”
李啟也不矯情,於是躬身行禮:“那啟便直說了。”
“君言‘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然則精氣為物,是合精與氣而成物,精魄而氣魂也,變則是魂魄相離,雖獨說“遊魂“,而不言魄,何解?”
“君言幽魂為鬼神,只是聚散不同,聚而為物者,神也;散而為變者,鬼也,其非與前言相悖?”
“君言聖人知周萬物,道濟天下,那便要解析事物,知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兼晝與夜皆知也,卻又言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此言聖人之道為天地準,豈非混亂?”
李啟一連三問。
其實總結下來,就是一個問題。
你說天地為一爐混亂金汁,是聖人將天地的混亂傾倒出來,鑄造成器,以此為眾人之模範,天地之準繩,萬物之規矩。
那既然都這樣了,為何還要去研究自然科學,去‘知周萬物’呢?明明萬物的規則都是依循聖人之道而成的,那我們研究聖人的規範即可,何必去‘知周萬物’呢?那不是白費功夫嗎,研究了有啥用?為什麼不叫聖人直接告訴我們怎麼辦?
聖人之法規定了鬼神的地位,將人之神魂脫離肉身之舟後的兩個狀態定義為鬼神,神魂散開便是鬼,神魂凝聚起來便是神,可是這和前方的‘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又有衝突了。
精氣合,則魂魄凝結而為物,這時候神魂是物。
精氣散,就是神散,此時才能算理解中的神魂,那麼‘神’一開始的存在條件就沒有了,豈非自相矛盾?
李啟一連問出幾個問題,都是他從那茫茫道韻之中所感覺不對的地方。
實際上,這樣的東西有很多很多。
每一句話拿出來似乎都是對的,單獨看一個章節,也是對的。
但道韻之中蘊含的資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很多東西並不能通順,有的說法放在那個語境是對的,放在另外一個語境又是錯的。
所以這才導致了李啟越聽越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