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的黃巾鬧得如火如荼。
曹操的濟南國內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安寧,但如此規模的大軍就在鄰郡,還是叫人放心不下。
有渤海國前車之鑑,萬一黃巾調轉方向,攻向濟南,後果不堪設想。
曹操原有兵馬三四千人,曹仁與之匯合之後,擴充為五千餘人,除了常規守備兵外,曹操率四千兵馬,屯紮於濟南國與泰山郡邊界地帶。
這兩日,曹操先後收到了劉備,張邈,以及渤海王的信。
劉備的信只是慣例交待各自國中的黃巾狀況,因為過去作戰之中,交界地帶的黃巾時常越界流竄,兩人透過信件聯絡,時常還共同對付一支黃巾。
至於張邈的信件,曹操打算將此事拿出來商議商議,特別聽聽婁圭的意見。
軍帳之中,除了曹操曹仁夏侯惇等一眾曹氏親屬,還有婁圭,以及一直跟隨曹操的西園軍助軍左校尉趙融。
張邈的主動計劃,著實有些驚到在座眾人,就連曹操自己,也詫異連連。
是誰將自己的老實人朋友張邈逼成這樣的?
當然是劉岱。
“以復仇的正義之名來討伐劉岱,卻行霸佔東郡之舉,此番說辭難以自恰,恐為世人多笑!”
趙融率先提出了看法,顯而易見,趙融的看法是不贊成曹操介入此事。
“我看未必,奪取東郡的,是劉岱,道義上站得住腳,若能成功,我們可推舉一位關係好的人,來當東郡太守,如此,與孟德而言,有大益處!”婁圭道。
“子伯,汝心中可有人選?”曹操問道。
婁圭搖了搖頭。
想到東郡,曹操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在東郡討伐黃巾的事,當時自己與皇甫嵩,傅燮,還有渤海王劉擎一共征戰卜己,將之誅殺。
曹操勐然一想,渤海王!
如今渤海王身兼雁門太守,而雁門乃苦寒邊地,不如推舉渤海王為東郡太守,以渤海王功績,綽綽有餘!
但馬上,曹操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渤海王,也給他寫信了。
而且信中的建議十分明確。
渤海王建議曹操進兵兗州,但目的不是什麼搶奪東郡討伐劉岱,而是平黃巾。
不得不說,這首先是一個絕對立得住的腳的問題,解決了師出無名的問題。
渤海王還隱晦的提到,為了平黃巾,在兗州佔據一些城池縣地,以作防守,也是十分合理的。
佔據一些縣城,這其中,就可大做文章了。
再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為平黃巾而進兵兗州,就算佔了城,劉岱恐怕還要感謝自己,劉岱的實力,曹操大致知道,他是不可能全面防守的。
心中打定主意,曹操再度出聲,已是不容置否的語氣。
“黃巾賊跨州作亂,我雖是濟南國相,然黃巾所到之處皆是大漢領土,我身為漢臣,當追討到底,我意進兵兗州,諸位以為,走哪條道比較好?”
曹操將要不要去兗州的問題,變成了從哪去兗州的問題。
婁圭是主張進兵的,連路線他都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