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雖然不服氣,卻也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手段高明,至少讓他在官面上找不出毛病。
要把孟達從南陽調到關中來,自然應該先和魏霸商量一下,這個理由說得通,可是現實卻行不通。魏霸人在東海,據說正率領水師出航,在大海上漂著,哪能說找就找?就算他人在廣陵,公文來往,沒有兩個月也搞不定。如果諸葛亮再在裡面攪一下,就說不準什麼時候才能把事情辦成了。
而從涼州徵調戰馬,組建騎兵,同樣是一個飲鴆止渴的事。不是說有了戰馬就有了騎兵,關中能做騎兵的人大部分都被魏延帶走了,剩下的一部分也交給了趙廣,李嚴麾下現在只有不足千人的親衛騎,這還是魏霸給他留的禮物,否則他連親衛騎都配不齊。關中百姓大部分來自漢中,種地沒問題,做步卒也綽綽有餘,做騎兵就勉強了。要想迅速組建騎兵,那就必須從隴右徵調合適的騎卒甚至騎將。
那麼,組建起來的騎兵還是他李嚴的騎兵嗎?他在隴右什麼根基也沒有,相反,諸葛亮的門生薑維卻是天水人。
李嚴現在是徹底明白了諸葛亮的心計,卻無可奈何。到關中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諸葛亮沒有強求他來。他不想要姜維在關中,諸葛亮就把姜維調到了敦煌,一切都隨了他的願,如果他還對諸葛亮口出怨言,那就不好說了。
說來說去,還是他技不如人。在成都,他鬥不過諸葛亮;離開成都,他依然鬥不過諸葛亮。
棋差一著,別手別腳啊。
李嚴現在有些懷念在成都的時候。那時有了什麼難題,他還能找馬謖商量商量,現在馬謖也在成都,相隔萬里,就算是寫信,一來一去的也要大半個月,根本不能像面對面商量那麼方便。李豐心智一般,沒什麼好的建議,程安老成,jīng於會計,是個好幫手,不過最多也就是和楊儀相當,趙素倒是有點智謀,只是太懶散,不夠主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和魏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未必肯全心全意的幫他出主意。
李嚴知道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的原因所在,卻已經來不及後悔了。連遠在東海的魏霸都看出了危險所在,他又豈能不知道他即將面臨的困境。如果曹魏要攻取關中,他拿什麼來應付?潼關有魏家部曲陳祥在守著,問題不大,可是蒲坂怎麼守?沒錯,他可以親自去,有足夠的步卒,也有足夠的軍械,守住蒲坂問題不大,可是如果魏軍發揮騎兵的速度,從其他方向入關呢?
他既沒有足夠的騎兵做為機動力量,也沒有足夠的步卒來嚴防死守,要想守住關中,怎麼看都心有餘而力不足。
關中四塞,的確易守難攻,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兵力,關中一樣守不住啊。
諸葛亮給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他還當寶貝似的搶了來。一想到此,李嚴就恨不得抽自己兩個耳光。
只可惜,他就是把自己的臉抽腫了,也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他本想想把孟達調到關中來幫他,現在也被諸葛亮否決了,只能另想他法。
李嚴又想魏霸之前的提醒。一個多月前,他收到了魏霸的信,魏霸提醒他魏國有可能會起意重奪關中,關中面臨著重大危機。他也預料到了李嚴沒有騎兵,在關中根基不固的不利因素——正是因為他的提醒,李嚴才想調孟達入關中。除此之外,魏霸還向李嚴推薦了幾個人。在李嚴看來,這幾個人都不如孟達來得貼心,所以李嚴先放在一邊,沒有理會,現在孟達來不了了,他只得重新考慮魏霸的建議。
魏霸推薦的幾個人中,就有廖化。
李嚴最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廖化,因為廖化和魏霸幾乎沒有什麼交往。如果一定要說有關係,那就是廖化曾經做過關羽的主簿,僅此而己,而且廖化後來和關家也沒什麼聯絡,相反和丞相府卻走得非常近。廖化現在任扶風太守就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
魏霸推薦廖化,李嚴想來想去,覺得如果不是他們有不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魏霸建議他從諸葛亮留下的人裡面挖角。魏霸本人就是這麼做的,馬謖原來是丞相的親信,鄧芝原來也是丞相的擁躉,後來都被魏霸成功的挖走了。魏霸建議他也這麼做,未嘗沒有可能。
李嚴會這麼想,是因為除了廖化之外,魏霸還推薦了霍弋。如果說廖化還有與魏霸暗通款曲的可能,那霍弋則和魏霸一點關係也沒有,他絕對是丞相的擁護者。
考慮再三,李嚴覺得親自趕往西部一趟,和廖化面談。除此之外,他還要與隴山守將趙廣、張睎,蕭關守將陳式交流一下看法,就算得不到他們的幫助,也不能讓他們成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