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正是作如是想。”
“魏霸好歹毒的心腸,怪不得他要將趙家父子調回成都。”孫權握緊了拳頭,恨恨的砸在案上。趙統離開臨沅之後,孫魯班再也無法傳遞相關的訊息回來。李嚴如果準備出征,如果不從成都調集人馬的話,那孫魯班大概會到李嚴正式出發之前才能得到訊息,到了那時,留給吳國準備的時間就不多了。
由此可見,魏霸將趙家父子送回成都絕不是升職那麼簡單,他這是和李嚴非常有默契的一次配合。
“那我們該如何處置?”孫權託著額,覺得腦子裡面有一根弦在慢慢的收緊,勒得他頭痛欲裂。
“大王,兩國相爭,爭的是力。洛陽之戰後,諸葛亮退守長安,李嚴必然勢大。他如果調動大軍,再有魏霸相助,順水而下,對我大吳來說,壓力非同小可。”
孫權心中苦笑。豈止是壓力非同小可,弄不好就有亡國的危險。
“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要對付李嚴、魏霸,一方面應該做好準備,君臣同心,以應大敵,其次應該聯絡諸葛亮,互相扶持,內外鉗制李嚴。讓他不能輕舉妄動。”
“如何與諸葛亮聯絡?諸葛亮兵敗洛陽。自身難保。”
“不然。諸葛亮雖然從洛陽退兵,但他是主動退兵,沒有重大損失,實力猶在。如果大王願意和他並肩攜手。共渡難關。李嚴尚無必勝把握。”
“我能幫他什麼?”孫權無奈的咂著嘴:“我現在兩手空空。”
“大王。我大吳最缺的是戰馬,而諸葛亮手中不乏良馬。若能群策群力,由諸將自行籌集錢財。從關中購買戰馬,一則可以幫諸葛亮渡過難關,二則可以增強我軍實力,讓李嚴、魏霸不敢小覷我大吳,又能在與魏國交鋒時佔有上風,豈不是三全其美?”
孫權瞥了張溫一眼,明白了張溫的最終用意。張溫建議由諸位自行集資買馬,那經濟實力最強的江東世家肯定會迅速崛起,他們將在軍中得到更大的權力,進一步擠壓江淮系的生存空間。有了兵權,就能在接下來的戰事中立功,立了功,又能攫取更多的權力。
如果此策實施,用不了多久,江東世家就會掌控大局。
孫權看透了張溫的用意,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剝除張溫的私心,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特別是在當前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一條妙計。
孫權猶豫不決,張溫也不強諫。他很清楚,這個計策對孫權的統治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如果說以前還只是用經濟利益來換取朝堂上更大的生存空間,那現在他們就是要用經濟利益在軍中換取更大的力量。對任何一個君主來說,兵權都是逆鱗,任何人都不能輕易的觸碰。一旦激起過敏的反應,以孫權的暴戾,很可能就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張溫並不著急,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沒有更多的選擇。他要麼選擇和江東世家更緊張的合作,要麼選擇坐以待斃。孰輕孰重,相信孫權會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正如張溫猜測的那樣,孫權雖然猶豫了很久,可是他的確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他一方面派人到成都打探訊息,看李嚴是不是真的有意出兵伐吳,另一方面派諸葛瑾趕到長安,看諸葛亮的情況如何,和他聯盟還有沒有意義。
看到諸葛瑾,諸葛亮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吳國情況如何?”
“不好。”諸葛瑾搖了搖頭:“國庫空虛,民有菜色,再也支援不起一場大戰了。如果李嚴有意出兵,我們很難抵擋。迫不得已的話,只能和魏國講和了。”
諸葛亮嘆了一口氣:“是我想得太順利了,原本想製造形勢,迫使李嚴、魏霸出兵相助,攻克洛陽,沒想到未能成事,反而傷了元氣,自取其辱。不過,我軍也不是一無所獲,姜維、魏延正在攻打壺關,若有得手,則幷州為我所有。吳王需要的戰馬,我還是可以供應的。”
諸葛瑾沉默不語。諸葛亮這句話既有安慰的成份,又有威脅的成份。與魏國講和,那你也挽救不了敗局,反而會給李嚴出兵的口實,還把諸葛亮逼到無法聲援的窘境。兩相比較,還是和蜀漢保持聯盟來得更可靠一點。
“孔明,你應該保重身體。”諸葛瑾看著諸葛亮蒼白的臉色:“你小我七歲,可是你看看,我們倆人站在一起,你比我還老。要想做大事,沒有一副好身體怎麼行。魏霸年輕,就不說了,李嚴與你年歲相當,他的精力也要比你強上許多。長此以往,你能堅持到什麼時候?你如果病倒了,誰能頂得起這麼重大的責任?”
諸葛亮臉色一黯:“可惜,伯松走得太可惜了。兄長,我沒有照顧好伯松,此心有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