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霸蜀> 第212章 謀事在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2章 謀事在人 (2 / 2)

不過,這隻具有象徵意義,就像門沒有鎖,只用一根樹枝別住,擋君子,不擋小人。諸葛亮如果想進入隴山,趙廣肯定會放行,就算他想擋,他也擋不住。

“我想,丞相不會退入關中。”魏霸也話裡有話的說道。

鄧芝又嘆了一口氣,沒有再說什麼。他已經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歡迎你來,可是你真要來,我也不會撕破臉,把你拒之門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個說法:諸葛亮自己不會願意來。

這裡面的微妙意思,鄧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趙雲在內,本來是個疑兵,是個牽制魏軍主力的誘餌,諸葛亮在隴右的大軍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隴右丟了,本來當作棄子的關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穫,那將來論功,該如何處置?魏家父子是荊襄系的不穩定因素,趙雲是元從系的代表,而支援他們的又是漢中大族為主的部曲和關中的天師道信眾,這些都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異己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有一半的勝機,諸葛亮就不會輕易退入關中,他勢必會選擇與張郃一戰,擊敗張郃,進而奪取整個隴右,獲得屬於他自己的勝利。

再說了,在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勝率還不止五五之數。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鄧芝也是這樣認為的。張郃的騎兵突入隴右,看來很可怕,其實細想起來,也不見得有多可怕。千里奔襲,風險極大,糧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體力也會非常差,戰力會大大受損,心理上的震懾作用更大於實際的作用。只要諸葛亮自己不亂了陣腳,頂住張郃的壓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這個機會,化不利為有利。而諸葛亮的心性之堅忍,鄧芝又是再清楚不過的。從建安十三年追隨劉備開始,到章武三年劉備去世,諸葛亮真正的獨攬大權,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與其說這是個危機,不如說是個挑戰,更是個打破僵局的機遇。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就看諸葛亮和張郃誰更聰明。

這不僅是他們兩人之間的較量,更是蜀漢與曹魏之間的較量,甚至能決定以後幾年、幾十年內兩國的國運。

鄧芝沉默良久,最後說了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該我們做的,我們都做了,接下來就看天意如何,看上蒼是不是保佑我大漢了。”

魏霸不語。他不信老天,老天太忙,管不了這麼多閒事。而歷史上,漢這個國號雖然現在還沒有亡,卻也拖不了太久了。如果真有老天,只怕已經拋棄了大漢。能決定勝負的最後還是人。諸葛亮和張郃各有優劣長短,就看他們誰能把握戰機,誰能取得這場勝利。

從歷史來看,諸葛亮不是張郃的對手,可是現在歷史變了,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也不同於歷史,似乎諸葛亮還要略佔一些優勢,結果會不會因此而改變?

與諸葛亮與張郃之間的對決相比,魏霸更擔心關中的安全。隴右丟了沒關係,守住關中,這次北伐就不能算是失敗。隴右孤懸千里,曹魏鞭長莫及,將來還有機會去奪。守住關中,才是根本。

然而,他現在卻騰不出手去支援趙廣,一方面他面對著司馬懿和曹真的十多萬大軍,面對著整個魏國的反擊,能支撐住已經是奇蹟,根本不可能有餘力再去支援諸葛亮。另一方面,現在的時機也非常不好,此時去,是支援諸葛亮還是坐山觀虎鬥?

與鄧芝不同,魏霸對隴右的戰局沒什麼信心,說是勝負各半,不過是安慰人心。在他看來,諸葛亮是正,張郃是奇,硬實力相差無幾,可是論軟實力,顯然還是張郃這樣的宿將佔上風。戰場之上,指揮官的臨機應變非常重要,而這一點正是張郃之長,諸葛亮之短。

張郃沒有後勤,利於速戰速決,諸葛亮就耐久戰嗎?恐怕也未必。如果他想以守代攻,退守隴山顯然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他沒有退,那雙方在這一點上就不分伯仲,誰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鹿死誰手?魏霸更傾向於張郃勝,雖然他並不希望看到這個結果。畢竟他與諸葛亮的矛盾是內部矛盾,與曹魏之間的矛盾卻是敵我矛盾。一旦隴右失守,關中將三面受敵,他肩上的壓力更難以想象。

僅憑這兩萬正規軍,三四萬剛剛徵召的新兵,面對曹魏的十幾萬大軍的三面包圍,他實在沒什麼底氣。

唉,說到最後還是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到了這一步,後悔、猶豫等任何負面情緒都與事無補,他能做的就是開動腦筋,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守住關中,哪怕是多撐一天也是好的。

因為他知道,現在不光是他撐得辛苦,曹魏同樣也撐得辛苦。蜀魏鷸蚌相爭,旁邊還一個孫權等著做漁翁呢。大家拼的不僅是實力,還有堅忍,誰能撐得更久一點,誰就有可能看到最後的勝利。

人與人之間有陰謀,國與國之間更多的是權謀,實力都是明擺著的,計謀可以一時搶佔先機,卻不可能一直掌握先機,最後較量的還是硬實力和雙方處理危機的智慧。(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