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戰場:對面的騎兵發起衝鋒,己方的步兵排著嚴整的佇列,端著火槍一再瞄準,一發子彈帶走一個敵人。
實際上的戰場:對面的騎兵發起衝鋒,己方的步兵分散躲在用屍體堆成的掩體後面,憑著感覺略加瞄準之後就直接開槍,然後趕緊退殼換彈,接著再打下一槍。
在沒有馬克沁的年代,士兵們還要順便把刺刀準備好,隨時都要做好被騎兵突破防線後直接打白刃戰的準備。
真要是像影視劇裡那樣兒排成陣型然後一再瞄準,等待步兵的唯一下場就是被騎兵衝散陣型然後肆意屠殺。
說個殘酷的現實:朱元璋北逐蒙元的時候雖然大量使用火炮,但是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騎兵。
而更加殘酷的現實是:當初兔子家需要在戰場上一再瞄準,是因為自己造不出子彈,只能靠一再瞄準的方法來提高命中率。
現在的大明士卒當然不用擔心子彈夠用不夠用的問題——按照大明的標準,每個士兵隨身攜帶的彈藥為子彈三百發,手榴彈十顆,營級單位就開始有專業的後勤保障隊伍專門負責彈藥問題。
再加上配備到營一級的火炮……
所以,奧斯曼指揮官卡託納端著從法蘭西的某些商人手中搞來的望遠鏡開始打量戰場的時候,映入他眼簾的一幕就徹底把他給震驚了——自家的騎兵,而且還是披甲的精銳重灌騎兵,正他孃的騎著馬兒揮著刀往前衝鋒呢,結果就莫名其妙的被炮彈給炸了!
炮彈?
一臉懵逼的卡託納順著炮彈砸來的方向望過去,卻見對面的明國炮兵正慢慢的向前移動火炮,而且卡託納再三數了幾遍,對面明軍移動的火炮數量都是十八門。
那麼問題來了:據卡納託所知對面的明國軍隊大概是一個團的兵力,按照明國軍隊的火力配置標準來看,一個團下面大概會有一個炮營,而一個炮營的火炮配置一般都是十八門,具體到每個連隊則是六門火炮。
現在十八門火炮都在往前搬運,那明國軍隊又是從哪兒來的火炮可以炮擊自家的騎兵?
正當卡託納皺著眉頭沉思的時候,被卡託納派出去的奧斯曼騎兵卻遭了大殃——奧斯曼的戰馬確實是好馬,無論是耐力還是衝刺的爆發力都屬於上等水平,如果是兩支騎兵正面開片,奧斯曼騎兵絕對是佔據機動優勢的一方。
但是吧,奧斯曼的戰馬並沒有經歷過專門的火炮適應訓練。
無論是炮彈爆炸時的破片和火光,還是刺鼻的硝煙味和飛揚的塵土,都在瘋狂刺激著奧斯曼騎兵胯下的戰馬。
當有了第一匹戰馬受驚的情況開始出現後,緊接著就是大量的戰馬開始受驚。
受到驚嚇的戰馬可不會在乎騎在自己身上的是誰,它們只會想著趕緊逃離戰場,遠離這些硝煙和炮彈破片。
更要命的是戰馬,這種玩意兒可是聰明的很,它們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炮彈來自於正前方,所以它們也本能的選擇了向左右兩邊和後方逃竄。
這下子可就要了奧斯曼軍隊的老命了——那些向左右兩方逃竄的戰馬還好說一些,但是那些向後方逃竄的戰馬衝擊的可是奧斯曼軍隊,尤其是在最後方擋在那些戰馬逃命路線上的可是奧斯曼的炮兵,還有花了大價錢才弄到的火炮!
“攔住他們!”
眼看著自家的戰馬即將衝擊自家的炮兵陣地,卡託納也來不及再思考明國軍隊到底是怎麼多出來幾門火炮了,而是接連下達了一道又一道命令,試圖派人阻止那些已經受到驚嚇的戰馬。
但是並沒有什麼鳥用。
戰馬在穩定的時候會服從命令,但是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可就沒有什麼命令不命令的說法了,它們只會想著撞開所有擋在它們逃生路線上的所有東西!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的!
要想徹底攔住那些受到驚嚇的戰馬,擺在卡拉託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下令射殺自家的戰馬,從而保住自家的火炮陣地我!
可是那句老話是怎麼說的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