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他們擁有這樣的攻城利器,可說是無堅不摧。
匈奴人馬衝進城門,與扶桑人馬大戰起來。
不過,城門一破,扶桑人馬士氣大減,已無鬥志。
是以這場大戰,成了一邊倒之勢。
自然是匈奴人馬完全佔了上風。
扶桑兵只能是邊戰邊逃。
他們沒想著能戰勝對方,只想著能逃命就上天保佑。
匈奴人馬帶著對扶桑的滿腔仇恨,殺起來更加英勇無敵。
大戰了兩個小時,匈奴人馬佔領了扶桑城。
武宮正素帶領殘兵敗將逃回了京都。
扶桑天皇聽到武宮正素的稟報,立即召集各大部族首領開會,共同商討迎擊匈奴人馬事宜。
說實在的,扶桑天皇內心還是很害怕的。
他們本以為有著大海作為天險,匈奴拿他們扶桑毫無辦法。
所以才派人馬渡海,對匈奴沿海一帶村落,燒殺搶掠。
甚至準備趁匈奴換新王之際,派人馬渡海,搶佔匈奴的地盤。
沒想到匈奴國竟然渡海攻打他們扶桑,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眼下重鎮扶桑已破,匈奴的人馬正在向京都推進。
如果不想出對付匈奴人馬的方法,整個扶桑國可就危險了。
大和部族首領說:“我有一個方法,叫圍魏救趙。匈奴不是大秦的敵人嗎?我們派人聯絡大秦,讓他們向匈奴發起攻擊。”
“匈奴自然得撤兵回救,我們的危險就解除了。當然,我們不會讓他們就這樣撤回去,我們會對匈奴人馬窮追猛打,最好與大秦一起把匈奴給滅了。”
阿伊努族首領說:“大秦不會出兵進攻匈奴的。始皇帝在位時,派蒙恬帶三十萬大軍守長城,目的就是防禦匈奴。”
“不過,在秦二世繼位後,蒙恬被殺,那三十萬大軍也散了心,他們只要匈奴不越過長城就行了。”
大和族首領說:“你說的雖是事實,可是大秦若是知道匈奴大舉進攻我國,到時候匈奴國內兵力空虛,他們肯定會向匈奴用兵的。這對大秦來說,那可是天賜良機,他們決不會失去這個機會的。”
琉球族首領說:“二位首領不必爭了。我們可以兩手準備。一面派人通知大秦國,告知他們匈奴舉全國之兵進攻我國,一面我們集中兵力,與匈奴兵決戰!”
天皇很是贊同琉球族首領的意見,點著頭說:“好,就照琉璃族首領的意見辦。”
整個扶桑國集結了二十萬大軍,要死守京都,同時下旨各地將官,積極與匈奴作戰。
天皇這麼做,知道是讓各地將官去當炮灰,延緩匈奴人馬推進速度,同時也消耗匈奴人馬。
這道聖旨還真起到了作用。
一些將領帶著本部人馬,對公子高所率領大軍進行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