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對就是太古……”
於是在接下來,李達康又開始編故事了,在故事中他把自己摘出來,只是說太古集團看中了酒廠那塊地,因為自己有個舅舅在太古集團,他請自己幫忙,看看怎麼才能聯絡上京城的地儲中心。
而自己知道翟青琳曾在地儲中心工作過,所以想透過她去聯絡,只是自己和翟老師不熟,之前的交情也不夠,這才想對她示個好,於是帶她出來參加今天的聚會,沒想竟會出現今天這檔子事。
“地儲中心?”
聽過李達康八分真只有兩分是假的解釋後,李誠斌其他到沒說啥,只是聽到“地儲中心”這四個字他才停下腳步。
老李扭頭對李達康笑道:
“走,達康,咱們回宿舍區,有幾句話我想和你說一下。”
“哦?”
其實到了今天,李誠斌的東西已經全部搬走了,連他的床鋪都在昨天時候被宿管收走,所以李達康真不知道他還想回宿舍說啥。
“達康,上次我說的事你有沒有考慮過呀?到水木去,好歹先拿下這個博士學位再說。”
“啊?!”
李達康當時就愣了,心說上次你不還說一切都還沒定嗎?只是讓我先有這個心理準備,怎麼今天又舊話重提?
並且好像還勸我一定要去的樣子?
見到李達康的迷惑,李誠斌緩緩解釋道:
“達康啊,你的那篇文章,主要是在論述土地財政和城鎮化的關係,我是可以這樣理解吧?”
李達康微微點頭,然後笑道:“呵呵,那不是我的文章,李大哥,現在是我倆合著的文章。”
李誠斌笑著搖搖頭:“什麼合著,託你的福,允許我幫你打打下手,達康啊,我也不瞞你,你這篇文章首長看了好幾遍,他現在非常重視,你應該知道,94年的稅制改革,就是首長推行的,他前天還跟我說,當年推行稅制改革的時候,倒是忽略土地財政這個問題了,現在看了你的文章,他倒是覺得有必要補上這一課了。”
“哦?!”
聽了李誠斌的話以後,李達康陷入思考,他努力想弄清老李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花了大概5分鐘時間,李達康隱隱捕捉到了點什麼。
咱們國家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應該是起始於八十年代後期。當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農業部門為國家的工業化提供積累的模式已難以為繼。
於是鵬城等經濟特區被迫仿效香江,嘗試透過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從此開創了一條以土地為信用基礎,積累城市化原始資本的獨特道路。而這個這就是後世廣受詬病的“土地財政”,也是李達康那篇王炸文章的重點。
到了94年,國家進行分稅制改革,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起碼聽說過的“國稅”和“地稅”。
當時的稅制改革,其實極大地壓縮了地方政府的稅收分成比例,但卻將當時規模還很少的土地收益,劃給了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