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不客氣的話,這些洋行其實都是有原罪的,它們都是英殖民者的幫兇,後世甚至有人這樣說:假如沒有怡和太古等四大洋行,那鴉片戰爭都未必會發生。
當然嘍,這種說法肯定是偏頗的,以當年“我大清”的那副德行,那場戰爭肯定是避免不了,但這種說法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四大洋行當年都是什麼性質,它們身上都揹負了一些什麼樣的原罪。
既然說到這個話題,李達康倒是要為自己洗地了,他之所以願意幫麥亨利,這當然不是因為他不愛國,而是他清楚後世的一些情況。
英資四大洋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包括當年被包船王收購的九龍倉,其實在它們內部也早就產生了分化。
就拿麥亨利所在的太古來說,別看麥亨利是個中英混血,他本人還是正宗的英國國籍,可是他這個人,雖然不可能是什麼“愛國人士”,但卻稱得上是“愛港人士”。
他站在一個純商人的角度,他對香江迴歸是持積極態度,主張太古應該繼續在香江深耕,並一直力主積極擁抱內地市場。
反觀這次把他PK下去的那個競爭對手,別看那傢伙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其人立場卻極度親英,是個如假包換的香蕉人,所以面對香江迴歸,那傢伙內心是排斥的,並在集團內部主張公司資本應該有序撤離。
那個傢伙的主張,別說是擁抱內地市場了,香江本土化的程序都應該馬上停止,從而讓太古再次成為純英資商行。
麥亨利的這次落敗,這個才是主要原因。
也就說在太古集團內部一個星期之前的投票中,“積極擁抱內地派”敗給了“有序撤退派”。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現在好像是讓李達康在這兩人當中做一個選擇。
其實就算沒有謝流生這層關係,李達康理所當然是選擇麥亨利!
回到正題,正是因為面臨如此複雜的環境,所以以李達康個人的看法,麥亨利如果想去運作如此大的一個地產專案,他就必須尋找外援。
他不僅必須尋找外援,並且這個外援的級別還不能低。
這個外援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這個人必須是本埠知名的大地產商,本埠最起碼排名前十,這才有資格去開發太平山的山道。
第二,這個人必須身家清白名聲不錯。
最起碼是表面上名聲不錯。
第三,這個人必須是溫和的親中派。
最起碼是表面上溫和親中派。
之所以要特別強調“溫和”這個字眼,那是以李達康個人認為,無比堅決的親英派和旗幟鮮明的親中派都不合適。
前者不用說,李達康根本就不會和那種人合作。
至於後者,考慮到目前香江的整個社會環境,麥亨利一旦找這種人合作的話,那肯定是有人給他使畔子的。
而麥亨利本身的實力又不行,他壓不住,考慮到整個專案的開發至少在三年以上,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李達康認為專案夭折的機率極大。
很明顯,這樣的合作伙伴並不好找。
香江的有錢人當然很多,這其中也不乏李達康定義的溫和親自派。
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在香江剛剛回歸的大環境下,有些人哪怕偽裝也會偽裝成一個溫和親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