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便讓香君喊上了玉蘭,並讓李十八跟在他們的身後,做暗線,防備對方耍陰謀。
坐落在哈爾濱南崗的哈爾濱文廟,是為祭祀中國古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築的。
它始建於1926年,建成於1929年。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74平方米。
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但由於它是11開間的,等級確是全國之最。
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為9開間的,小的還有5開間、3開間的。由於哈爾濱文廟建築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因此被稱為哈爾濱的“故宮”。
哈爾濱文廟是典型的三進式仿清古建築群,結構為三進院落,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形成一條中軸線,由南端的影壁牆向北,經泮池、泮橋、欞星門、大成門,至第二進院落大成殿,最後收尾於第三進院落的崇聖祠。
坐落在中軸線兩側的牌樓、石碑、配殿、掖門都是對稱配列的。
文廟的三進院落在中軸線的貫穿下層層遞進,一氣貫通。
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向人們展示著空間之美。
文廟主體建築物使用清代最尊貴的黃琉璃瓦,即“皇頂”,它是帝王或經皇帝恩准人物所用的建築規格。
屋頂款式也使用了最高階的“廡殿頂”與“重簷廡殿頂”。
彩繪為清代創造金錢大點金“金龍和璽”彩繪。
周林按照那封信上所寫的地址,來到了位於文廟的第二院落、大成殿的南面的石碑前。
周林立即欣賞起這個石碑來,因為這個石碑有其歷史的印記。
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公元1929年),哈爾濱文廟落成後,當時年僅28歲的張學良為文廟撰寫了。
《碑記》全文近500字,以其凝練精闢的文字敘述了哈爾濱的地理環境,修建文廟的歷史背景、宗旨和作用。
石碑通高551厘米,由碑額、碑身、碑座3部分組成。
碑額的陽面刻有“文廟碑記”4個篆字,碑身的陽面刻有《碑記》正文,其陰面無字。
周林是按照信上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碑前。
就在周林欣賞石碑的時候,走過來了一個道士打扮的人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士說道。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周林回答道。
“先生一臉正氣,乃是得道之人。”道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