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的採訪,卻遇到了麻煩、阻力。
這些抵抗組織領導人,都是虔誠的教徒,篤信伊斯蘭教。正好趕上穆斯林古爾邦節,有的忙於過節,有的乾脆到麥加朝聖去了。有的約好了採訪時間,又因抵抗組織之間互相傾軋顧不上了。這讓採訪組很受傷,也隱隱多了另一層擔憂。
198年6月,北極熊第40集團軍參謀長格利高利揚茨少將,指揮包括10空降師4千傘兵在內的1萬多重兵,血腥圍剿“潘傑希爾雄獅”馬蘇德。此役抓獲游擊隊百人,摧毀了馬蘇德的武器庫並查獲記有500人的聖戰者組織名單。其中潛藏在喀布林的11人全被逮捕,馬蘇德僥倖脫逃,但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對抵抗組織震動巨大,從這次圍剿開始,一直到戰爭後期,所有抵抗組織都避免與蘇軍正面對抗。為挽回敗局,ia組織各**事專家,指導***武裝開展游擊戰。同時,利用宗教力量,拉攏蘇軍內部的穆斯林,透過地下渠道向北極熊境內販運毒品,在北極熊各穆斯林加盟共和國,製造民族事端,煽動暴亂。
第40集團軍迅速還以顏色,開伯爾山口峽谷和白沙瓦分別受到斯貝茨納茲和克格勃“閃電”分隊血腥襲擊,使各抵抗組織再度陷入內外交困之中。***武裝七大派別,內部也因種族、派別、部落和後臺不同,從此陷入無休無止的內亂、內鬥之中,甚至相互殘殺……
戰後這些人怎麼辦?中亞還能有寧日嗎?
隨著“採訪”的逐步深入,這念頭一直縈繞在虞松遠心頭。整個採訪組,憂慮的氣氛愈來愈沉重,讓眾人喘不過氣來。
並非所有的“領導人”都拒絕採訪,令採訪組驚喜的是,城市聖戰者聯盟主席卡米爾夫少校,不僅沒有去朝聖,而且主動派人來接洽,表示願意接受“獨立之聲新聞社”的採訪。而且,是獨家新聞專訪。
虞松遠和毛蟲等人,怕他改變主意,採訪組迅速應約前往。
夏宮位於新城區,是全白色花崗岩建築。既有高大巍峨的歐洲莊園古堡風格,同時又有阿拉伯伊斯蘭圓尖塔建築風情。在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高大的歐洲建築群,如坎寧安莊園、白沙瓦大鐘樓、白沙瓦音樂大廳、英法德各國領事館等等。
1757年開始,整個清真之國隨天竺成為英國南亞殖民地。在整個殖民時代,白沙瓦是英國在天竺北部的統治中心。為了與俄國爭奪中亞,英國人修建了白沙瓦通向開伯爾山口的鐵路、沙石簡易公路,建設了白沙瓦新城。
穿過山口的鐵路,連線賈姆魯德與靠近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邊界的倫迪科訥,195年正式通車。途中有4個隧道,94座橋樑和涵洞,使該地區交通環境大為改善。白沙瓦新城很多歐式建築,均建設於這一時期。夏宮與白沙瓦總督府一樣,都是標誌性建築。
卡米爾夫少校是一個近四十歲的中年軍人,象清真之國上流社會的所有人一樣,不拘言笑,服飾一絲不苟。他沒有穿軍裝,而是身著嚴謹的灰色西服,扎著深紅色的領帶,留著漂亮的鬍子,手裡優雅地挾著雪茄。
採訪中,少校面對攝像機鏡頭,侃侃而談。
他介紹了他的抵抗組織抗擊入侵者的情況,揭露了入侵者的暴行,表達了抵抗到底的決心,“我們絕不接受外來統治,不承認卡爾邁勒傀儡政權。我們要為山人伊斯蘭共和國的獨立,而戰鬥到底!”普什圖男子那種桀驁不屈、血戰到底的精神,給虞松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採訪完,在夏宮高大恢宏、金壁輝煌的宴會大廳內,少校和他的美豔夫人加西亞,用鮮花、美酒,熱情地款待了採訪組一行。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酒是被嚴格禁止的。但在夏宮,卻完全不受此約束。
宴會開始前,夫人還熱情地邀請新聞界的朋友們,參觀了夏宮。
少校夫婦住的三樓會客廳內,佈置的最為特別,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牆上掛的是盾牌、匕首、劍,夫人介紹,這些是英國騎士們的裝備,有一百多年曆史了。桌上還擺著黃銅製的燭臺,古色古香的壁爐裡燃著熊熊的火焰,但火苗卻紋絲不動。原來這是一個電爐,做成火焰的形狀,藉以代替過去燒壁爐用的木柴。
席間,八名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少女,在樂隊的伴奏下,還跳起了熱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宴會的**,是邀請著名藝妓謝爾娜現場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