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極端些,這把啤酒工廠建在韓國和建在中國大陸也並沒有太大的一個實質性的區別。在啤酒的進口關稅上面,並不高。
一旦中日韓在今後的自由貿易區得以成功建立,那就是零關稅,等同於國內流通一樣。
雖然中國大陸方面的土地成本,建設成本等是要低不少,但是相關的稅收可就比韓國還要高。中國大陸政府不再像過去引進外資一樣無條件的減免外企的稅收。
這還能夠獲取到中國大陸政府減免稅收的外資企業,要麼是屬於高精尖的範疇,要麼就是屬於他們技術的短板行業。
啤酒,還是工業拉格啤酒,能夠有多大一個技術含量?就算沒有我們的進入,百威,嘉士伯,喜力……早就在二,三十年前是佈局中國大陸了。
中國大陸市場上面的五大啤酒巨頭,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百威啤酒,嘉士伯啤酒,燕京啤酒。
輕井澤集團也就只是擁有青島啤酒這一家20%的股份,完全就形不成實質性控股,而是一種戰略性的合作。
無論百威啤酒,還是嘉士伯啤酒,喜力啤酒,朝日啤酒,麒麟啤酒這些成名已久的外資啤酒品牌,也早已經在中國進行了一個本土化生產。
工業拉格啤酒只是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面的一種佐餐酒,一種普羅大眾社交的工具酒。
全然就不會像西方人一樣老早就養成了可以獨自一個人喝著啤酒,吃著薯片的坐在電視機前面看節目。
即便有這樣的中國人,也少之又少,根本就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外資啤酒進行一個本土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便可以一系列的降低成本。
壞處同樣是顯而易見,口味上面有差異化,確實有一定的改良。這就是為了適應中國市場,迎合中國人的口味,有意的淡化。
不過,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視作一種區別對待或者是歧視。他們追求一種原汁原味。
韓國的啤酒品牌在韓國生產,原裝出口到中國,也就完全杜絕了中國人的亂想,畢竟韓國人喝的,和出口到中國市場上面的都一模一樣。
即便價格是要高些,也照樣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為之買單。中國人追求的就是一種純粹,商品血統的純粹。
他們非常看重外資品牌的一個原產地。在他們的觀念當中,這在原產地韓國或者日本生產出來的商品就要比在中國生產出來的商品要好。
哪怕同一個品牌在韓國或者日本生產出來的商品和在中國生產出來的商品是百分之一百的一模一樣,也一定會有許許多多地中國人會懷疑這其中存在有差異。”
“沈兄!”
“嗯!”
沈長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會打個招呼,或是點頭。
但不管是誰。
每個人臉上都沒有多餘的表情,彷彿對什麼都很是淡漠。
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