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川雅也注視著他,儼然就有種在看一箇中年人一樣。沒有真正生活的磨礪,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認知,畢竟小年輕們更多是對愛情,對女人,對婚姻是充滿了某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石原正雄話鋒一轉道:“你覺得中國臺灣市場和韓國市場,那一個更適合成為我們海外市場發展的側重點。”
中川雅也和他閒談了幾句後,又被他引領著切入了正題。他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客觀分析道:“中國臺灣有2000萬人口,而韓國有5000萬人口。
前者的經濟體量主要是集中在臺北,後者的經濟體量是集中在漢城。韓國人的人均收入是高於臺灣人。
不過,我一直很奇怪的一個事情就是韓國和臺灣的人均GDP相差不大,怎麼反應道實際收入上面就會出現那麼大的差別呢?”
“在這一次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衝擊下,中國臺灣倒是沒有什麼事兒,反倒是讓韓國元氣大傷。
這就已經說明了兩者為什麼人均GDP都差不多,反應在收入上面就差別明顯所在的根源了。”石原正雄笑了笑,舉出了一個活生生地例子。
他不是不清楚,韓國會在2002年爆發信用卡危機。至於中國臺灣,則是會在2005年爆發信用卡危機。
對於自己來說,他就得好好利用時間差來賺錢。韓國這一個國家,雖然看起來像發達國家,但是屬於外強中乾。
否則,它就不會成為亞洲家庭負債最高的國家了。資產=負債+淨資產。就如同買了一個1000萬軟妹幣的商品房。
首付三成,也就是300萬軟妹幣就能夠擁有。與此同時,資產是意味著有1000萬軟妹幣,卻不代表淨資產也是1000萬軟妹幣。
這負債就高達了700萬軟妹幣。負債遠高於淨資產。每月為了償還房貸,還得節衣縮食的過日子。
韓國普通老百姓的實際情況就是這麼個樣子。表面上看起來還過得不錯的樣子,而實際上,完全就不是這麼一回子事情。
韓國人當中的不少人還屬於那種連首付都不夠,還需要去東拼西湊,從而裝扮起來像一箇中產階級模樣。
中國臺灣就不是這麼個玩兒法,一方面就是自身家底,畢竟當初從大陸運走的至少那10億美元。
另一個方面就是當初那些從大陸跑去臺灣的人當中,相當大部人可不是一無所長的窮光蛋。
其中一些是帶著不少資本跑的,一些是帶著專業技術跑的,一些是高學歷方面的人才……
臺積電能夠被做起來,而決策的六個人當中有五個就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好些大學教授最初到了臺灣,還只有教小學,初中。
臺灣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相當於就是集中了一國之力去發展一個省。這要是發展不起來,那才見鬼了。
韓國完全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面賭贏了時代發展大趨勢。真正受益的人還是社會中上階層,並不是像臺灣一樣惠及了更多中下階層的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