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早就有防備之心。何況《廣場協議》在簽署之前,RB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層面,再從經濟領域到金融領域的主流觀點也覺得日元應該升值。
在這一次的日元進行升值之前,其實,日元在六十年代的時候,早就有過一次升值。那一次是日元兌美元360:1升值到了240:1。
日元之所以會選擇升值,也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快速發展所引起。由此,非但沒有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還有助於RB國內的經濟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成功,從而奠定了RB後來的電子,汽車,半導體等等在世界上取得的領先地位。
到了八十年代,日元兌美元是從240:1一路升值到120:1,許許多多地人也覺得不會有多少問題,反倒有助於RB的再一次經濟騰飛。
日元在強勢升值和走高的同時,世界上有一個區域內的經濟和金融也同時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那就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泰國。在韓國取得了所謂“漢江經濟奇蹟”之前,RB和韓國關係正常化之後,就把本國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轉移到了韓國。
與此同時,RB也開始了對海外投資的佈局。除了韓國之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成為了它轉移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重要投資的目的地。
到了八十年代,RB經濟全盛時期的同時,經濟泡沫也在迅速膨脹。與此同時,大量的日元也需要一個投資的去處。
於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就再次成為了日元的一個重要投資去處。這個時候的泰國為了發展本國經濟,自然就會做出一副比其它東南亞國家更能夠吸引外資的高調姿態。大量的日元是流入進了泰國等一些東南亞的國家。
RB經濟泡沫破滅後的九十年代初中期,RB國內的商業銀行貸款年利率在5%以下,存款年利率在1%左右徘徊,而泰國的商業銀行存款年利率已經高達了10%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在這期間的商業銀行存款年利率也差不多這個數,甚至還衝上過百分之二,三十的高位危險水平。
為什麼大量的日元沒有進入中國大陸,而是進入了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呢?一方面是中國大陸不是開放的金融,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
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八十年代末那一場特別重大的政治事件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外資集體出逃中國,並且看衰中國大陸經濟的未來。
1991年不只是前蘇聯解體,更是中國大陸經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經濟背景下,日元兌泰銖也是一路走高。
對於懂金融的人就從中看到了絕佳的機會,那就是把手中大量的日元兌換成泰銖,然後再把泰銖給借貸出去。
哪怕只是用最穩妥的策略,直接把泰銖存進泰國的商業銀行裡面去,也是能夠躺平了穩賺。
即便這些錢是從RB商業銀行裡面貸款出來的,不算上日元兌泰銖的升值,也存在兩國之間的年利息差至少有個10%左右。
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的說法,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泰國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國際遊資所向往的那一片熱土,從而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