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鄭玄沒興趣,但要說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學宮,鄭玄可就來興趣了。
至於原因,和蔡邕差不多。
林朝又問道:“有多少人?”
“兩百餘人,皆是為師好友門生。”
“不行,太少了。”林朝卻搖頭道,“老師為何不多找一些?”
聞言,鄭玄先是一愣,隨後解釋道:“子初,兩百多人已經不少了,現如今我大漢學問高絕之人大多身在仕途,如何多找?”
此話一出,林朝就明白鄭玄理解錯了自己的意思。
鄭玄一生執教甚嚴,一貫以高標準去要求學生,皆因他把每一個入室弟子都當成了自己精神傳承的一部分。
但林朝創立的學宮,走得卻是後世普及教育的模式。
也即師者僅授以學問道德,其他方面不用過多理會。
倒不是說鄭玄的教學方法有誤,而是林朝這套方法更具有普適性,也能更快達到開民智的效果。
明白了林朝的意思後,鄭玄卻皺起了眉頭,搖頭道:“子初此言不妥。學問者,聖賢之傳承也。若粗略授學,亦或是為師者學問不夠,豈不是誤人子弟。”
林朝笑道:“老師多慮了,如今我大漢識字者,百中無一,還不到精益求精的時候。唯有先使聖賢之德廣而傳之,方能使更多人追慕先賢而求諸己身。弟子以為,教化之道,當先博而後精。”
先把所有人的整體水平提升上來,如此才能誕生更多頂尖水平的學者,這才是真理。
聞言,鄭玄沉思片刻後,才終於點了點頭道:“為師明白了,既如此,那為師便再學一些門人弟子,前來徐州學宮任教。”
林朝笑著拱手道:“如此便有勞老師了。”
聽師徒二人一番談論,原本對於學宮計劃一無所知的盧植也明白了個大概,不禁開口問道:“子初,此次徐州學宮開門收徒,準備容納多少學子?”
林朝伸出一把手,笑道:“五萬人。”
“五萬人!”
鄭玄與盧植齊聲驚呼道。
林子初,你是真敢想啊!
他們知道學宮規模甚大,卻沒料到林朝居然如此瘋狂。
可更瘋狂的還在後面呢!
見二人震驚,林朝便又開口道:“這五萬人僅是第一批學子,後面每年都會繼續招收學子,甚至每年招收的名額有增無減。”
盧植被驚得當場站了起來,大搖其頭道:“不可能,這絕對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