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侃認為朝廷把福建定為清丈田畝的試點,是錯誤的,是對福建的地方情況不瞭解的。
漢唐五代時期,中原大規模的人口遷居閩中,切斷了閩中越部原有文明的發展,代以中原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制度。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以及謀求發展,民間從上到下都附祖塑宗,建祠堂,修族譜,宗族勢力遠比內陸要強勢。
這是閩地的環境所決定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
朝廷要做的是引導,絕對不是強硬的逼迫,就如以前的禁海的決定,完全不顧及閩地的民意,導致最後事情變的更壞。
不但沒有達到朝廷想要的地方清平的效果,反而完全違背了朝廷的初衷,使得地方糜爛。
每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態度,耿定向雖然只和劉侃見過一次面,已經明白了劉侃對自己的態度。
昨日和二司官員見面後,今日發現氣氛不同往日了,前幾日想著辦法在他面前露個頭,混個臉熟的人少了。
沒有不透風的牆,關於福建清丈田畝的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人們都在觀望。
既然如此,耿定向直接下了地方,人生地不熟,離不開熟悉當地情況的吏員。
乘坐著四人官轎,前方傘蓋儀仗開道,用的銀浮圖案,一行數十人,也不可能隱瞞的了蹤跡。
雖然沒有特別的宣揚,每到一地,當地的官員早早就出城二十里恭候。
一路下來,耿定向的臉色越來越黑。
透過公文,是很難全面瞭解地方的,所以新官上任,都會巡視各地,不光是認識下屬,也是對地方民勤的瞭解。
這一路來,閩地的風俗和內地很多不同,於是詫異的問縣官,“為何此地如此多的民堡?”
縣官不想多事,找了個理由,說道,“嘉靖朝時,此地倭亂,所以地方百姓迫不得已修堡自保。”
耿定向不是傻子,有些民堡看上去是新修的,倭亂都過去多少年了,如今幾年來,地方早沒有倭亂的事報。
同時,李志省也在下地方,不同於耿撫臺的官駕,他說動了一位老吏作為嚮導,一行三四人而已。
到了一地,發現一大戶張燈結綵,大辦喜事,原來是子孫婚嫁之日,鄉野地方很難見到陌生人。
大戶家主,發現對方穿著不俗,上前結交,請幾位賞臉去喝一杯喜酒。
李志省想了想,同意了,臉上帶著笑意,被大戶家主請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