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辜負了責任二字。
“卿言有理,卿可辦。”
石茂華鬆了口氣,他也是看皇上動了遼東,才想試一試,皇上果然是有膽子的。
“兵部說工匠缺乏,恐難供應兵備。”
石茂華沉默,他又不是聾子,早就收到告知,如今兵部在和皇上對弈,勸告自己慎行。
立三邊新營是假,問自己態度是真。
“可派工部。”
朱翊鈞笑了,他也有此意。
兵部權重,既然兵部要推諉八衛的事,索性他就把八衛的事徹底從兵部手中脫離出來。
“如卿言。”
石茂華走後,朱翊鈞有點看不透此人,到底是忠是奸,到底是大公無私還是另有私心。
工部接到旨意並沒有反對,兵部也沒有出言。
張居正來勸告,朱翊鈞不以為意。
先生畢竟是文官,眼光還是受到傳統文人的拘束,不能超凡於此,終是常人。
張四維也勸。
“陛下如此隨意更改軍制,又視祖制於無物,恐勿政也。”
連張四維都說了重話,不過朱翊鈞不懼,也有底氣面對於此,他有八衛。
呂調陽也出聲。
“陛下,國家大事需小亨,不可急躁,時日在陛下也。自從御前衛返京後,陛下做事沒了往日的愜意。”
這些人的建議,朱翊鈞都沒有采納,他有他的原因。
朱翊鈞這次力排眾議,他要看看,如今會有哪些人出面反對他。
呂調陽說的沒錯,自從御前衛回京後,他的確做事不願意在等,因為槍在手,膽氣生。
他早已親政。
但是仍然執行先生前幾年定下三六九才臨朝的建議,因為早朝早已是個形式而已。
國家大事不會等在早朝來商議。
這個形式,不光皇帝不願意參加,連大臣們也不願意受其苦。前些年朱翊鈞整治大臣不上朝,本意是扭轉風氣。